精准脱贫奔富路
——霍州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发展文冠果、核桃、油用牡丹种植4000余亩,为贫困户铺就致富路;金融贷款700万元,带动140户贫困人口增收;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1170万千瓦时,收入1100万元……拔穷根、稳增收、壮产业。近年来,霍州市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其他扶贫为补充、政府兜底为保障,采取超常规措施,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方略拔“穷根”
“我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收入1200余元,多亏有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的帮扶。”霍州市李曹镇沟东村贫困户秦耀华激动地说。秦耀华今年40岁,从小父母双亡,生活拮据,包联干部了解情况后,多次来到秦耀华家中,鼓励他用双手勤劳致富,最终秦耀华转变了观念,在包联干部的介绍下在该市奇勋面粉厂当了装卸工。
干部队伍是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该市成立了领导组,立下了军令状:到2018年年底让3880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市创造性地开展“三联三包三促”活动,19名“第一书记”、105支驻村工作队深入“主战区”,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话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沉下身子抓落实,全身心投入到脱贫工作上,做到人员、政策、收益三个“到户”,打造精准扶贫新格局。同时,该市将贫困人口中1675名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政策兜底。为全市3800余名贫困人员购买了大病医疗补充险和意外伤害险,防止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精准施策重“造血”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市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利用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核桃、文冠果、油料牡丹等特色经济林种植。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以合作社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劳务输出和土地入股等方式,为贫困群众长期脱贫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该市种植文冠果、核桃、油用牡丹4000余亩,直接受益的贫困户达75户216人。
教育扶贫,“扶智”惠民生。该市连续9年举办爱心助学大会,救助困难学生2万余名,已有500余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步入了新的人生起点。在太原理工大学上学的安健激动地说:“在我人生道路转折的关键时刻,是党和政府给我雪中送炭,让我可以继续完成学业。”
该市大力实施风险补偿金、小额信贷、互助资金“三合一”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积极推动面向贫困农户的“富民贷”和面向扶贫企业的“强农贷”,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和霍州市坤英棉纺织厂作为该市“五位一体”实施主体,已获得金融贷款700万元,可带动140户贫困人口增收。
精准脱贫新“引擎”
6月30日,临汾华得宇新能源有限公司霍州市白龙 镇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兆瓦,每年可发电1170万千瓦时,实现收入1100万元,为该市新型产业扶贫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巨大的推进作用。
为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早日脱贫,该市把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大举措,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介入、市场运作、受益分成”的原则,整合使用扶贫专项资金,利用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光伏扶贫工程,大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在三教乡、南环街道、退沙街道、白龙镇等乡镇、街道办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站360kw,力求带动更多群众实现脱贫。
在开展全域旅游的热潮中,该市结合景点的特色,大胆探索旅游扶贫新途径,着力打造“一署两峪三小镇”,促进文化旅游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推出具有乡村味道的生态乡村一日游,开发出大张镇贾村娲皇庙、辛置镇下马洼村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将精准扶贫与旅游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用旅游促扶贫,形成了景区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创收的新格局。如今,农家乐、农家客栈、名优土特产已遍布景区及周边,旅游发展扛起了增收的大旗,实现了群众靠旅游业而富,小镇凭旅游业而美,“旅游+”服务的路径正在向前。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