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三)世纪曙猿:引出人类起源新说的“一缕曙光”

2016-05-20 11:20:17 来源:新华网

    1994年,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和美国卡耐基博物馆的道森博士等,在垣曲黄河小浪底库区游览区内的寨里,发现了起源于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被专家认为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推翻了人类起源于北非的学说,并将人类的发展史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发现世纪曙猿化石    …

▶世纪曙猿复原图

    

    1994年,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和美国卡耐基博物馆的道森博士等,在垣曲黄河小浪底库区游览区内的寨里,发现了起源于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被专家认为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推翻了人类起源于北非的学说,并将人类的发展史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

发现世纪曙猿化石

    人类从哪里来,猿人从哪里来?从寻找人类祖先,到寻找人与猿的共同祖先,100多年来,人类起源最早在地球上哪一块地方,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究竟长什么样?一直让科学家孜孜以求,苦苦探索。
    人猿共祖,人由猿进化而来,高等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猿类、猴类的共同祖先。这一观点,已为中外科学家所公认。而迄今发现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世纪曙猿”,是在山西垣曲县黄河北岸的寨里村,距今已有约4500万年。
    垣曲盆地是中国第三纪地层和哺乳类动物的发祥地,在寨里土桥沟发现的曙猿化石,把始新世哺乳类动物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端,更使垣曲山区小县闻名遐迩。
    1916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垣曲寨里村土桥沟发现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23年,在地质专报甲种第3号上发表的《中国北方之新生界》论文及文中对垣曲始新世地层作了详细描述,并绘制了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
    1921年,瑞典籍地质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垣曲盆地进行始新世哺乳类动物的发掘,1930年发表《中国旧新生代之哺乳类化石》。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杨锤健教授1937年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7卷3—4期上发表了《山西垣曲第三纪初期脊椎动物群》,李悦言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8卷3—4期上发表《垣曲盆地老第三纪沉积》。
    1953年,以周明镇和胡长康为首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垣曲野外队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黄河猴材料由吴汝康和周明镇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1959年,胡长康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北部第三纪几种爪蹄兽化石》,1962年,徐余宣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了《山西、云南早第三纪几种石炭兽》。
    1963年,胡长康和王择义合作发表的《山西垣曲白水村渐新统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周明镇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名为《中国的裂齿目化石》的论文。
    1965年,周明镇与徐余宣合作发表《两栖犀科的新材料》,及雷奕振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黄河中游垣曲盆地早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
    1973年,周明镇、李传夔和张玉萍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上发表《河南、山西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与化石层位》1983年,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森博士在李传夔和王景文教授的陪同下,在古城镇寨里土桥沟发现了一块偶蹄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道森先炭兽。
    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得知小浪底水库即将兴建,为抢救库区的脊椎动物化石,开始组织野外考察队。
    1994年至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美国卡耐基博物馆组成考察队,经过8次规模较大的抢救性发掘,包括一对相当完整的下颌骨、跗骨(即足骨的一个部分)在内,共发现10件珍贵的“曙猿化石”。今天,仍珍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这是20世纪生物学上的重大科学发现。一是下颌骨化石为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曙猿生理材料,二是跗骨化石逼真地反映出猴类、猿类及人类共同祖先演化的早期特征——“镶嵌进化”的形态。且不说当时,直至今天,该发现仍具有唯一性。同时,曙猿化石的发现适逢美国卡耐基博物馆建馆100周年。因此,中美科学家一致同意,把这种曙猿命名为“世纪曙猿”。

引出人类起源新说

    在垣曲寨里村发现的众多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世纪曙猿化石,掀开了人类起源说研究的新篇章。
    曙猿的意思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意即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猿。根据专家考证,曙猿是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活动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其个头比老鼠略大,重约200克。
    它是低等灵长类动物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善攀援,喜欢在树上用四足行走,它的食谱广泛,既能抓食虫子也能剥吃树果。从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化石分析,4500万年以前,垣曲盆地气候温润,湖泊相连,树木丛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宜曙猿的生存繁衍。当时的曙猿已具有许多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特征:门齿小、犬齿大、下颌角圆、下巴前缘直立等。新发现的曙猿跗骨表明,它们已经像高级灵长类家族中的现生猴类一样,能够在树枝端部用四足灵活行走。而低级灵长类为了适应环境,只能更多地依赖跳跃和攀爬垂直树干的能力。这表明,曙猿是一个十分原始的高级灵长类家系成员,这个家系延续、演进,逐步形成了猴类、猿类以及人类。
    曙猿化石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由此古人类学界曾认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世纪曙猿”化石发现后,世界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当即予以报道,文中说:“这是20世纪古生物学上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中国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发祥地。”几年后,同样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则发表论文称:“曙猿是人类及其近亲猿、猴的共同始祖,通过对山西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下颌骨、跗骨化石的研究,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在国内,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生前也曾有专论。他认为,曙猿化石是中国20世纪考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
    2000年4月,《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刊登文章,报道中美科学家在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通过对在山西垣曲寨里村发现的世纪曙猿脚踝骨、下颌骨化石的研究,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山西垣曲,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垣曲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发源地。
    目前,世纪曙猿化石标本存放在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垣曲自然博物馆现有曙猿下颌骨化石复制品。

传承保护任重道远

    为铭记曙猿化石的考古历史,保护开发曙猿文化,2003年3月,垣曲县历山旅游开发公司在北赵路曙猿化石出土点附近建设人类远祖源景区,并刻石立碑“世纪曙猿遗址”,碑长200cm,宽70cm,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次年,在该遗址矗立起“世纪曙猿简介碑”,并修建盘龙六角亭一座。而在垣曲县古城镇,竖立起一座人类始祖标志石碑,正面为“人类从这里走来”,底座刻“世纪曙猿之乡”。
    省委对山西古文化“三个一”的定位,鼓舞着垣曲人民进一步研究和挖掘世纪曙猿的文化内涵,加大开发力度,将“人类远祖源”文化遗址打造成人们追根溯源、探寻古文明的文化旅游胜地的信心。
    垣曲县文物局在对该县自然博物馆的文物展厅、动植物展厅、虞舜文化展厅进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了世纪曙猿展厅,通过实物展示、资料陈展、版面介绍、进化图演示等方式多角度宣传世纪曙猿的发现过程和历史意义。
    为进一步挖掘世纪曙猿化石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各个阶段的考古成果,垣曲县依托黄河风景区和湿地公园有利条件,筹建垣曲世纪曙猿文化展览馆,通过图片、实物及现代化声光影像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曙猿文化的考古历程和文化成果。目前,垣曲县已与山西投资集团晋旅公司完成签约,由晋旅公司筹措资金,高层定位,高端设计,打造“世纪曙猿”文化产业。世纪曙猿博物馆已委托北京清尚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的设计之中。
    尴尬的是,世纪曙猿遗址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垣曲县文物局正积极申请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董杰文/图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