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之处果飘香
---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五月的吉县,绿树成荫。苹果园里,已呈现农忙景象,果农们忙碌摘除多余的果实,给果树实行“计划生育”。而位于城郊的恒丰苹果冷藏库内,又是另一番热闹场面,工人开着叉车从果库中运出苹果集中箱,80余名妇女把集中箱中的苹果分级包装,七八名装运工把包装好的苹果装运到卡车上;在县城高速口,不时地可以看到拉苹果的车辆出口,运往南方市场。
吉县是全国贫困县,但这里的土质、气候等生态条件是苹果的最佳生长区。30年来这个县无论换了多少任书记、县长,都把苹果作为富民主导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苹果不放松,栽植面积由最初的3万亩发展到30万亩。2014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16万吨,产值达8亿元,果农人均果品收入6600元。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吉县苹果走俏市场,根本不愁销路,价格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个山区小县,一个全国贫困县,为何能够成为闻名遐迩的“苹果之乡”?为何能生产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华名果”?为何能走出富民之路?近日,笔者走进吉县,探寻该县发展苹果产业的“真经”。
增规模,上面积,走共同富裕之路
走到吉县的垣面上,满眼望去都是苹果树。该县果业中心主任丁春耕介绍说:“吉县有8个乡镇,全部栽种着苹果,有79个行政村,种植苹果的专业村达到72个,全县耕地的80%都种上苹果,果农有23000余户,占农户的80%以上。”可以说,吉县农民几乎家家从苹果产业中受益,种植苹果的靠卖苹果致富,不种苹果的,靠贮藏、贩运苹果或从果业打工中受益,呈现出“八万人谋一果,七十二行受益多”的喜人景象。一位学者赋诗赞美吉县的苹果盛景:“春来花海掀银澜,秋至果山连云天,都说瑶池仙境美,怎胜人间好吉县?”吉县栽种苹果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当时尽管苹果价格并不太高,一公斤还在2元以下,但一亩苹果的收入远远高于种植玉米和小麦。县委、县政府调查研究了吉县中垛乡、城关镇等几个苹果园,审时度势,确立了“人均一亩果园、二亩旱涝保收田、三分烤烟”的“123”农业调产规划,第一次提出在吉县大力发展苹果业的设想,3年时间,规模化栽植苹果树10万亩,占到当时全县农耕地的三分之一,创建了“九大样板十个点”,对全县进行示范引路。从1994年到2012年这8年间,县、乡、村三级都把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来推动,倾注心血抓落实,面积再次得到扩张,达到了28万亩。从2013年起,吉县每年苹果栽植面积保持在1万亩以上,全县总面积达到30万亩。
在发展苹果的过程中,县里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可以说持续不断。最初引进试点种植阶段,外出参观费用由政府出资、苗木购买由政府出资;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建样板阶段,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规划整地,由政府集中出资采购发放苗木;直到本世纪的2010年前后,苹果扩张规模上面积,都是由政府出资购买苗木或发放一定的苗木补贴。另外,苹果技术培训上、专家聘请上、苹果生产技术指导资料编印发放方面,政府也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从2013年起,政府还在苹果保险上给果农提供补助。
如今,以前种植的20余万亩苹果大部分挂果,已进入盛果期,产量大幅增加,正是依托规模面积,吉县才有了年产16万余吨商品苹果供应市场的能力。
部门推动,科技支撑,打造出优质产品
“吉县发展果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吉县苹果品质超群的主要原因在于重视科技培训和科学管理上。”吉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白占奎说。
在吉县,有两个特殊部门,一个是果业中心,一个是果业研究所,都是因为苹果产业发展应运而生,虽在上级没有对应的部门,却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果业中心1992年设立以来,在苹果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及信息服务上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这个上联政府,下联果农的部门,每年要把县委、县政府的在果业发展上的战略决策、果业方面的项目建设落到实处。每年果业中心都要聘请专家、教授或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通过办班、实地指导培训果农,把编印果园管理技术资料发放给果农,指导果农进行生产;要把果园管理最新技术传授推广给果农,要把政府出资购买的树苗、果用物资发放给果农,要组织由果业中心负责管理的苹果技术员进村入户指导果农,手把手教果农修剪、施肥,为果农答疑解惑,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和有关部门举办的农产品展销和评展活动。多年来,果业中心制定的“果园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吉县精品苹果生产管理年历》《吉县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成为指导全县果农生产的“金标准”。中心的技术人员被果农们视为“财神”,成为最受果农欢迎的人。
果业科技研究所2011年成立,将职能定位于负责全县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性研发,开展果树良种资源保护、新品种的自繁自育、优选、改良工作。几年来,果树研究所先后推广了疏花疏果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四季修剪技术、果实套袋技术、果园生草覆草技术、果树大改形技术、果树配方施肥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吉县苹果品质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起到了极大作用。果业研究所在柏山寺乡大庄村创办了240亩研究基地,引进回10个优良品种,试验推广了果园生草、苹果再植、黑膜覆盖、集雨穴井、倒伞树型、无疤修剪、倭化栽培八大技术,为果业发展注入活力。
吉县苹果品质优良,与果农们的精心管理息息相关,而果农管理技术的掌握,与技术培训大有关系。据不完全统计,20余年来,果业中心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累计达5000余次,培训果农30余万人次。近年来,果业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果品生产需要,组织开展“出口苹果技术培训”、“有机苹果生产技术培训”,非常受果农欢迎。2014年果业部门更是采取办班培训、巡回培训、田间地头培训、“点菜式”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把苹果管理最新技术,特别是有机苹果生产技术传授给果农。除了县果业管理部门的培训外,各乡镇、涉农部门、科技部门甚至种植苹果的行政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果农技术培训也非常在心,采取办班培训和田间地头培训、点菜式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千方百计把苹果最新管理技术传授给果农,千方百计让更多的果农成为管理的行家里手,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
近年来,吉县坚持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有机化的“四化联动”发展方向,通过减密间伐、增加肥水、有机化生产三大技术的运用,在果业部门的推动下,果农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全县苹果品质也整体得到提升,商品率和价格也相应得到提高,以2014年为例,吉县苹果地头交易价格最高达到每公斤9元,创历史新高,而且因为苹果质量高,销路非常好,果商齐涌吉县,有的将新鲜苹果运往市场,有的将苹果收购贮藏进果库,不到一月时间,果农出产的苹果就销售一空。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苹果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包装、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苹果的附加值,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顶吉食品有限公司,以吉县苹果为原料,生产出了果酒、果醋;达明一派有限公司,以吉县苹果为原料生产出了系列功能果汁饮料和美容产品,已推向市场。富开源公司依托苹果产业生产出苹果的包装箱满足市场需求;秋满红等两家果袋加工企业年可加工果袋1亿枚,满足果农的需求。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果商建起了网套加工企业,用于苹果的包装;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山西澳坤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车城乡车城村建起了分公司,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果树用的有机肥,为果农生产有机苹果提供保障,同时建起山西省最先进的苹果冷藏气调库,延长了苹果保鲜时间。这些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苹果资源和6万果农,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延长了产业链接,增加了县域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亿元以上。
“吉县每年的苹果套袋、除袋、分级、包装、运输、进出库用工达100余万个,吸引10万余人从业劳动,仅劳务费用超过1亿元,其他运输、食宿、信息中介等创收也在亿元以上。”吉县果业研究所所长窦兴华说。
吉县苹果之所以能远销北京、广州等20余个大中城市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方面得益于品质,另一方面得益于季产年销的经营手段,也就是说吉县苹果一年四季都能供应市场。占吉县苹果产量20%的像红星、嘎啦属于早熟苹果,七八月份即可供应市场。占到产量80%的红富士苹果,属于中晚熟品种,每年10月份陆续成熟采摘,其中一部分经过分级包装以后,以鲜果形式运到全国各大市场销售。大部分则被果商、果农贮存到冷藏库中。近十年来,吉县建起了4个较大的果库群,分布在车城乡的车城村,中垛乡的三侯村,吉昌镇的大田窝村、吉昌镇的十里河,有贮藏库20余座,商家根据市场情况,从果库中取出苹果供应市场,随着冷藏技术的先进,苹果可以从当年的10月份贮藏到来年的7月初,实现季产年销,分批供应市场。(陈健翔)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