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窦兴华:果农眼中的“财神”

2015-05-27 07:36: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窦兴华:果农眼中的“财神”

窦兴华正在给果农传授技术。

    临汾新闻网讯 黄河壶口之滨,有一个被称为“苹果之乡”的地方叫吉县,出产的苹果被誉为“中华名果”。

    25年来,窦兴华作为果园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常年穿梭于田间地头,给果农传授技术,指导果农进行管理,开展果业知识培训,为吉县果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被果农视为“财神”。

    

    科班出身的他,出道之初并不顺利

    现任吉县果树研究所所长的窦兴华,1990年毕业于山西省职业专科学校果林系,被分配到吉县果业中心。工作之初,他主要负责苹果示范村——谢悉的苹果种植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窦兴华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开展工作。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

    当时吉县农民对于苹果管理技术基本没有概念,谢悉村仅有的一些果树管理极为粗放,不施肥、不疏花疏果、树形紊乱、病虫害严重。窦兴华看到苹果生产管理落后,果农科技素质低下,技术培训落后,感到十分痛心,他下决心一定要把苹果生产管理水平提上去,把果农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出来,把果业生产真正转移到提高果农素质、依靠先进科技上来。他耐心向果农讲解苹果致富经,强调加强果园管理,注重修剪、施肥、打药。然而以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生的村民们认为农民种粮食才是根本,种苹果赚不了几个钱,所以对窦兴华提出的建议不屑一顾,甚至有年龄大点的村民质疑他:“你小小年纪瞎说什么,我们连种粮食都忙不过来,哪有那么多工夫去照顾果树?”又有人说,“粮食才能把人喂饱,苹果又吃不饱,费那么大劲到头来没人买我们的苹果咋办?”得不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窦兴华虽然心里十分苦闷,但没有气馁和灰心,仍然骑着一辆摩托车,奔波在县城与农村之间。

    

    凭借过硬技术,他成为果农最信任的人

    经过思考,窦兴华觉得农民最讲实惠,要想发展果业,只有让农民看到效益,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窦兴华继续打起精神做谢悉村村民的思想工作,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培训会、开办讲座,仔细向村民讲解吉县境内温差大、海拔高、光照足等适宜种植苹果的独特优势,为他们分析吉县周边苹果市场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的现状,鼓励大家放心种植苹果,加强果园管理。当时的村支部书记白铁森了解情况后,也给与窦兴华很多支持。渐渐地,有些农民对种苹果有了兴趣,开始主动向他咨询一些关于果树的问题。

    1992年,谢悉村里有一位叫做于康顺的小伙子认真听了窦兴华开展的培训会之后,萌生了种植苹果树的想法。他回家以后将自己的二亩地栽种了苹果树。等到苹果成熟之后把苹果全部卖掉,竟然得到了2000元的收入,在当时同样二亩地如果种植玉米的话收入只有不到500元,栽种果树的收入是种植粮食的四倍。

    于康顺苹果丰收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村民听说种苹果能发财,纷纷来于康顺的果园参观,向他讨教经验。于康顺说,“我哪里有什么经验,我是去听了窦兴华的培训课,按照人家说的来做的!”谢悉村老支部书记白铁森在窦兴华的耐心讲解下,采取了深翻扩穴、拉枝、环剥等措施管理果园,第二年10亩地收获了苹果6000余斤。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很快传遍了全村,村民看到身边有人种苹果发财,这才开始相信听窦兴华的话认真管理果园确实能提高苹果质量,种苹果确实收益高,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种植果树,注重果园管理。

    

    在他帮助下,无数果农走向富裕

    看到村民越来越重视果树,窦兴华心里十分欣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普及果树管理技术,提高苹果质量。窦兴华继续大力开展培训活动,以于康顺和白铁森这两个事例为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并讲解苹果种植品种选择、施肥、疏花疏果等方面的技术。经常有邻村的村民专程来听窦兴华讲课,每次来听课的人都把会场围得水泄不通。

    谢悉村的苹果种植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农民掌握了苹果管理技术,靠种苹果发了财,其他乡镇的农民也纷纷效仿。政府推波助澜,出台扶持政策,至此,吉县农民纷纷开始种植苹果树。

    种苹果的人多了,窦兴华也就越忙了。有时窦兴华在县城的家中休息,村民打电话来询问树叶发黄、树干有腐烂等情况,窦兴华二话不说马上骑着摩托车从县城来到农村的果园,炎炎夏日艳阳炙烤,冷峻冬天寒风刺骨,一路上尘土飞扬他也毫无怨言,一心只想着实地查看果树的问题,给村民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告知他们如何预防此类问题。每年的国庆节是苹果丰收的时候,二十多年来,窦兴华没有过一次完整的国庆节假期,每次都是在各地的果园里和果农们一起忙碌着度过。

    苹果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果农的收入日渐高涨,苹果一年产值几个亿,果农人均收入6000元,靠果园收益存款已达上百万元的果农在吉县屡见不鲜。果农腰包鼓起来了,电脑、冰箱搬进了家,许多农民家里都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他们都说,种苹果树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路在脚下,他从没放弃追求

    随着吉县苹果产业的发展,苹果种植、管理等各方面技术也日趋完善。窦兴华在柏山寺乡大庄村创办了科研基地,先后推广了疏花疏果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四季修剪技术、果实套袋技术、果园生草覆草技术、果树大改形技术、果树配方施肥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吉县苹果品质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二十多年来,窦兴华融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发表专业论文15篇,三项科技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并主持编制了《吉县苹果地方标准》《苹果转型发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以及《吉县苹果精细化管理新技术》等使用教材。

    吉县有11万人口,其中果农就有8万。为了更广泛地培训果农,窦兴华针对实际情况确立了布网设点常年培训,以点带面、以训促管的工作思路,先后深入各个乡镇、村委采取“三结合三为主”的培训方法,即集中培训与辐射培训相结合,以辐射培训为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以短期培训为主。让果农学中干、干中学,相互影响传帮带,从而使果树管理实用技术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吉县县委、县政府为提升全县果树管理水平,决定培养典型户、示范园。作为果树研究所负责人,为了落实好这一任务,窦兴华针对全县果园管理有差异、果农素质有高低、接受能力有先后的特点,决定把科技意识强、接受能力快的农户果园确定为示范园。最终吉昌镇东关村洛中的果园被选定为全县第一个示范园,在窦兴华连续二十年的悉心指导下,该果园率先采用先进技术,从最初的科学施肥、拉枝整形、四季管理到盛果期的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果实贴字等一直到现在的提干、落头、疏大枝的大改形技术,每项新技术的应用都为示范园带来不菲的收入,同时辐射带动周围至少500亩果园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吉县漫山遍野栽种着果树,已有30万亩,呈现“八万人谋一果,七十二行收益多”的喜人景象,窦兴华仍然保持着朴实敬业的本色,为了果业的兴旺,为了果农的增收,戴着草帽,骑着摩托,奔波忙碌在田间地头。  (陈健翔 杨甜 杜昱)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