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别样红
——吉县创新农村文明育化“新路径”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吉县在广大农村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他们积极建设村德村史馆,使广大农村群众留住乡愁、守望信仰;广泛拍摄微电影,在群众中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利用新媒体创建新平台,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这一套“组合拳”使乡土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润人心、促文明向善渐成风尚。诚实守信的农民芦来柱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拾金不昧的王青凡、替儿还债的贺印娣荣登“中国好人榜”,吉昌镇上东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村德馆、微电影、互联网+,三者各有侧重、各有定位,与农村文明创建、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活动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一起发力,使吉县农村文明育化更实在、更有效、更高效。
建设村德馆:德聚人心 启发自觉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吉县农村的文体广场、健身器材、农家书屋等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民可以动起来乐、坐下来学。但是,该县有关部门在调研后发现:许多农村没有一个让群众静心凝神、净化心灵的地方,群众的精神信仰没有“出口”;有些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但不注意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连自己的历史源头都模糊了。基于此,该县从去年开始,统筹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村落历史文化等资源,利用现有场所条件,计划在3到5年的时间内,在全县79个行政村建立村德村史馆,为群众搭建一个凝聚精神的平台。目前,全县已建成村德村史馆5个,年内将完成建设17个。
村德村史馆建设主要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学校等已有房屋设施,不新征土地、不新建住房。通过播放影音、图文展示、乡贤讲解、实物展出等多种形式,村德村史馆可以全方位展示村庄的历史渊源、村里大事、发展现状、村规民俗、贤人好事、家风家训、廉政文化、仪式活动等,成为村里的重要活动场所和村民的信仰“高地”。
屯里镇太度村是吉县第一个建成村德馆的村庄,该村是全县有名的文明村,村德馆就建在一座一直空着的二层小阁楼内。房内有展版、有实物、有视频,醒目位置是一张全村人的全家福照片,后依次为“根驻太度”“记忆太度”“榜样太度”“文化太度”“规矩太度”等版块。村里的通电、修路、引水,道德模范人物,“‘晒被子’好媳妇评比”“三十年小黑板普法”“秧歌大赛”等文化活动,在版面上全景呈现,浓缩了该村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基因。展台上摆放着书籍、证书,投影里播放着村里拍摄的微电影。村民周吉祥义务做起了管理员,90岁的村民胡祖金每个月会在这里担任讲解员,给村民讲一讲村德村史和法律课。重要节日、家里办事,村民们也都会在这里共聚一堂。
车城乡车城村的村德馆建在文化站排练厅,与支部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融为一体。该村村德馆分两厅陈列,一间图版、影音,一间收集了当地的文物和历史农耕用具。特别的是,该馆把全村70岁以上老人对村里的寄语、对家人的家训全部录制,把父辈的声音永久留存,成为每个子女的情感慰藉。
负责此项工程的吉县文联主席刘旭山说,通过建立村德村史馆,将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崇德向善的风气等整理出来,供村民学习体悟,让村民在家门口记住乡愁、守望信仰、净化灵魂,引导村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通过“启发自觉、形成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形成薪火相传的正能量。
拍摄微电影:群众演绎 引领风尚
2014年秋,63岁的吉县中垛乡三堠村农民贺引娣在自家的苹果园里,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电影角色——饰演生活中的自己。这部名叫《还债》的微电影,讲述的是贺引娣8年来替已故儿子偿还30余万元债务的诚信故事。除此之外,该县还拍摄了以诚实守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芦来柱为原型的《承诺》、以多年精心照料瘫痪儿媳的刘桂月为原型的《婆媳情》、以收养3名孤儿的退休干部刘正立为原型的《好想叫声爸》等微电影作品,感染了许多群众。微电影《幸福其实很简单》《溺爱的代价》《请神》,向农民群众宣传文明、健康、科学、节约的生活方式,教育了许多群众。农村评低保、“两委”换届历来是基层政府的难事,车城村以本村农民陈诚忠主动让低保的事例为原型拍摄的《让低保》,白额村拍摄的《换届》,以故事说理的形式进行轮播,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像这样“一村一故事”的微电影,该县自2013年7月以来已经拍摄了65部。
“一村一故事”微电影源于吉县宣传部门2013年的一次走访调研。当时很多群众反映,近年来村里凝聚力弱了、邻里关系淡了,标语式、口号式的精神文明宣讲群众也听不进去,总觉着电视、报刊上宣传的先进模范和榜样离自己很远,政府做什么、干部说什么,群众也不热心、不上心。
这时,微电影这个刚刚兴起的草根艺术形式进入了吉县县委的视野,该县决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村庄拍摄一部微电影。故事就是村庄里发生的鲜活事,演员也是村民自己。具体拍什么题材,由村委会选定、文化企业拍摄制作,经宣传部门审定后,在吉县电视台和县政府网站等平台播放。
已拍摄完成的60余部微电影,既有好人好事、创业典型,也有发展经验、民俗村风,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该县宣传部副部长李爱琴说:“群众事群众演、群众拍群众学的方式,无形中教育引导和启发激励了群众,使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群众接受,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互联网+:快捷传播 高效互动
去年10月,吉县文化部门开始依托互联网创建“吉县文化视频库”,将吉县风光、吉县微电影、廉政短剧、道德文化进小区、文化志愿者、吉州唢呐等32类、200余部特色文化视频尽收“库”中,视频影像资料所记录和反映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这些深入人心的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该县今年还升级了吉县政府网站,增设了视频互动栏目,开设了“文明吉县”“吉祥吉县”“爱吉县”等政府微信、微博、客户端系列新媒体宣传平台,手机报增设了公益广告,打造和扩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广泛的全媒体。
截至6月初,该县仅文化视频库中的各类视频的点击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引发各界好评。“互联网+文明育化”这一形式,已经成为该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王彦章)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