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存恩老人祭奠英烈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大学和抗日民众团体不得已陆续向晋南、晋东南、陕西等地实行战略转移。日军步步紧逼,兵分三路并进,妄图从吉县渡过黄河,消灭第二战区主力。
1938年3月19日,晋绥军66师206旅431团受命在人祖山阻击来犯之敌,战斗打得十分惨烈,虽然众寡悬殊,但敌军始终未能越过阵地一步。人祖山阻击战消灭日军500余人,而晋绥军126名官兵壮烈殉国。就在当天,八路军在隰县打响了午城战役,两天后,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精锐步骑联队1000余人,给敌人以重创,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国共合作时期,双方互相策应,共同抗敌,可歌可泣。
阻击来犯之敌 百余烈士殉国
人祖山位于吉县县城西北部30公里处,壶口瀑布之东,距河岸约20公里。人祖山主峰为人祖庙,海拔1742.4米,山上人文遗存众多,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美之山、人文之山。
人祖山中历代庙宇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当时,虽然山高,但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有朝山庙会,很是热闹,因此,这里曾有一条官道。
如果不是临近黄河,也许这里不会引来战争的烽烟。
据人祖山开发指挥部文化宣传部部长冯彦山介绍,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大学和抗日民众团体不得已陆续向晋南、晋东南、陕西等地实行战略转移。日军步步紧逼,兵分三路并进,妄图从吉县渡过黄河,消灭第二战区主力。
阎锡山的晋绥军在人祖山的制高点——伏羲庙布防了66师206旅431团,准备阻击来犯之敌。1938年3月,以谷口园二郎师团为首的日军大举进犯蒲县、隰县、大宁,再进犯吉县时途经人祖山。
1938年3月19日子时,日军的步骑炮联队5000余人从大宁县经太谷(今属大宁)向人祖山而来。由于防守在大宁县与吉县交界处的大相寺(遗迹如今已经荡然无存)的2连防线被突破,日军直奔吉县人祖山,向人祖山发起猛攻。以7连和5连为首的431团官兵,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抗击,虽然工事坚固,无奈敌军人数众多,武器精良,还是逼到了跟前,王纪勋、牛保国两位连长带领战士几度冲出阵地,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战斗打得十分惨烈。虽然众寡悬殊,但敌军始终未能越过阵地一步,最后全线撤退,后守军得知阎锡山等已安全渡过黄河,人祖山阻击战宣告大捷,消灭日军500余人,包括王纪勋在内的126名晋绥军官兵壮烈殉国。就在当天,八路军在隰县打响了午城战役,两天后,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精锐步骑联队1000余人,给敌人以重创,取得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国共合作时期,双方互相策应,共同抗敌,可歌可泣。
在人祖山开发指挥部,记者见到了一份当年在战争中幸存的老战士杨凤桐写的回忆文章。杨凤桐是吉县人,曾任吉县政协委员,抗战时任人祖山阻击战431团3营7连3排9班班长。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当时战场的状况:1938年3月初,我所在部队奉命经马头关向吉县境内集结。17日由太谷(村名,现由吉县划归大宁县)经青村向南推进。敌机低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部队时停时进。下午4时左右行抵吉县1742.4高地——人祖庙一带。
午夜十二时左右,天又下起了小雨夹雪,山前敌人远距离地开始了炮击,炮弹猛烈地落在我阵地和四周山坡上,炸起泥土,树枝翻飞。随后,敌步兵开始向我发起攻击。在敌人离我阵地只有三四十米时,只听连长一声“打”,全连阵地上的步枪、机枪、手榴弹如潮水般地向敌群泻去。两个小时后,敌人又发起猛烈的攻击,一阵炮击后,整连的步兵蜂拥而来,我中央阵地被敌突破,连长大声喊:弟兄们,冲啊!”全连官兵都跳出战壕,杀向敌人。但因天黑不见五指,雨雪纷扬,加上对地形地物不熟,只能凭呼喊来确定敌我。僵持到拂晓,一场更残酷的战斗展开了。全线各个阵地上都在进行肉搏格斗,喊声、杀声、刀枪撞击声连成一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终于被我们全线击退。战斗结束,清扫战场,发现5连连长王纪勋、排长都已为国捐躯。这次战斗全团共有126名烈士为保卫祖国,在这个高地上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敌人的伤亡更大,据战后当地群众反映,仅敌人焚尸留下的铜扣就有一麻袋。
壮士重游故地 补录烈士英名
为纪念在此阻击日军时壮烈牺牲的烈士,人祖山开发时,特地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入口处即为王纪勋的碑,碑上记录了他的基本情况,第五连连长王纪勋……享年二十八岁。
记之于石,以慰忠魂!”28岁,家有父老妻小,前程正好,然而,为了国家,他舍生取义,慷慨捐躯……面对着这封静默肃穆的石碑,记者恭恭敬敬地鞠躬致敬,为他,为了那些像他一样的烈士。而在另一封石碑上详细记录了人祖山阻击战全过程。
一个月前,人祖山举行开业庆典,邀请了当年参战的老战士白存恩。已经90多岁的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特地坐着轮椅从河南赶来,记者当时有幸见到了他,全程跟随他进行采访。那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接近40摄氏度,90多岁的白存恩不畏炎热,坚持要上山亲自在烈士碑前看一看,再陪陪战友们。为全团烈士纪念碑敬礼上香之后,他来到新修建的纪念壁前,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又回忆起了那一个个远去的身影,那一幕幕难忘的场景。白存恩一边轻轻地念着着石碑上的名字,一边向身边的人讲着当年战友们的英勇事迹:牛保国是7连连长,牺牲后尸体不倒,半跪在地上,手持手枪,怒目圆睁,我们打扫战场掩埋战友尸体时都哭了。
还有和我一起长大的党府、王钰,他们都长得眉清目秀,可年纪轻轻都为国牺牲了,我至今难忘他们的音容笑貌……”看到最后,老人说出来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这里面还少一个人,他叫党符,和我是老乡,我们关系很好,我在6连,他在7连,我们平时总爱在一起,当时打仗时,他随7连在人祖庙,我在侧翼,我们不在一起。他牺牲后,是我亲手掩埋了他。”相关人员立即安排补刻名字,这样,原来认定的126位烈士成了127位。一抔黄土,满目苍翠,血沃青山,浩气长存!白存恩老人的思绪还沉浸在烽火岁月:那时,我是一个普通士兵,不了解上级部署,只知道按命令在山谷中和敌人周旋,先后有40多个日日夜夜在山里转来转去,大家都疲惫不堪。
“那天(记不得确切日期了),部队选定一处有利地形布防,团长刘效曾亲自指挥,在大路的正面有个两层阁楼,一开始我们班的阵地就设在阁楼里,可是,后来团长又命令我们班撤到大路左侧岔路口一个小孤峰上布阵,目的是预防敌军从侧翼包抄。
“黄昏时分,日寇先用小钢炮轰击我们正面阵地,第一炮就把那个两层阁楼炸平了,里面的战友全部牺牲了,我看到后,心里悲愤不己。当时,日寇用重机枪打得我方不能抬头,我们的弹药不如人家好,炮火一停,紧接着敌人喊叫着发起冲锋,等敌人快接近阵地时,我们一齐扔出手榴弹,步枪、机枪一齐开火,把满腔的怒火与悲愤射向敌人。敌人丢下一批尸体退了下来,这样的冲锋一夜连续发动十多次,每一次冲锋,双方都有人死去,看着身边一个个倒下的战友,我们的心里只有仇恨,根本不知道害怕,一心只想着要多打死几个敌人,千万不能让他们突破这道防线,不能让这些战友白死。第二天拂晓战斗结束后得知,我军正面作战的7连120多人全部阵亡,日寇死亡500多人。”老人的声音颤抖,眼含泪花,大家都担心老人过度伤心,赶紧推着他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此次战斗,431团以粗劣的武器,较少的兵力,战胜了装备精良、兵力数倍于自己的日本侵略军。人祖山阻击战,是一场时间不长、范围不大却伤亡惨烈、意义重大的战事。它有力地阻止了日寇强渡黄河攻占陕西的企图,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国土沦陷,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保存了有生力量。人祖山阻击战,是抗日战争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成功战例,烈士的功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青山忠骨,与大地共存;烈士英名,与长天同在!(韩晓芳)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