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车城乡:崇德尚善文明花盛开在吉州大地

2015-09-07 09:48: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让文明之花开遍吉州大地

 —— 吉县“村德村史馆”文明教化工程初探 

    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村庄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风霜的侵蚀,那些曾经属于村落的、归于尘土的、静谧无声的,是否终将逝去,抑或静水流深?

    夏末秋初,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一行先后来到吉县车城乡车城村和屯里镇太度村,走进已经初具规模的“村德村史馆”,满屋、满墙的实物和文图,村口、古槐下的笑容和身影,用无声的印记和良善的新风告诉我们:一个村庄的力量无可限量!

    多表扬 少批评 启发自觉

    30年前,这里是每个外出归来的游子回村的必经之路,穿过门洞,望得到的是故乡;

    10年前,新村逐渐成形,门洞不再是进村的必经之路,它更像是一个图腾,守护着村庄,诉说着变迁;

    今时今日,门洞变成了二层门楼,它用记忆、道德、文化、规矩,用看得见的生产生活器具和看不见的村规民俗、家风村训,向“家人”们讲述着那年那月的那些辉煌和过往,向过往“客人”们张开双臂:欢迎你,这里是太度。

    走进太度村村德村史馆古色古香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门洞一侧的四个醒目大字:那年那月。走进门洞,穿行在门洞两侧的照片、文字中间,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十米距离间,太度数度沧桑。

    太度村村德村史馆建成于今年3月,是在原太度村已废弃不用的门洞基础上,由县委宣传部和太度村村民自愿捐资加盖而成的一座二层建筑。门楼的一层门洞主要展放着五六十年代的太度村生产和生活器具的实物和图片,并利用前后墙面设计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弟子规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墙。二楼的房间内,则主要以图文展示、播放影音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太度村的发展进程。“根在太度”“记忆太度”“道德太度”“文化太度”“规矩太度”,不大的空间内,5大块内容使一个村庄在众人面前立体呈现,有贫瘠时的狼狈模样,有发展中的火热场面,有学校奠基、接通自来水时的欢欣鼓舞,有先贤的历史渊源,有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肯吃亏,能吃苦,强内心,壮筋骨”“积钱于儿孙,莫如积德于儿孙”“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这是罗列在“规矩太度”版块下最美家训中的部分内容。

    “晒被子,晒出一村好民风”,这是“文化太度”版块里的内容。太度村每年都会开展“重阳节晒被子”活动,各家各户要当着全村村民的面亮出各自老人的被褥,看被子干不干爽、清不清洁、松不松软,以此考察子女们对老人的照顾妥贴程度。

    “‘多表扬,少批评,启发自觉’是太度村多少年来一直奉行的一句话,类似于村训。比如在每年重阳节都会举办的‘晒被子’活动中,做得好的子女村里会进行表彰奖励,张榜公布,做得不好的会‘点事不点名’进行批评教育,会后再由村老龄协会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进行思想教育。”陪同采访的吉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彦章对记者说,“平心而论,教育或者说教化的真谛就在于启发自觉,常年在这种风气的浸润下,这个村‘贤人’辈出,像今年已经90岁的临汾市十佳公益人物胡祖金,全国道德模范芦来柱……”

    “根在太度”版块下的“全家福”照片中,距今已有六百余年沧桑的太度古槐亭亭如盖,苍劲挺拔,太度村全体村民聚拢在古槐下,绽放出自信欢愉的笑容,一如古槐,沃土深根修茂盛,栉风沐雨练刚强。

    教化 是最高境界的治理

    1994年,修通车城村至曹井村公路并铺油;1998年,修建下洛小学和车城小学,完成配套设施;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1700余亩,栽植核桃树5000余株;2014年,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是车城村发展史上的诸多节点。学校、卫生院、文化站、文化广场……村庄的每一步发展都在这里留下印迹,积跬步以致千里。

    “村民愿景”栏中,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留美学子、致富能手、妇女代表留下了祝福的心声;“善行义举”栏里,有好婆婆、好媳妇、创业典型、志愿先锋的动人事迹。

    斗、升、罩子灯、古石臼、石碾轮……展放车城村生产生活实物器具的展厅里,已经淘汰的生产用农具、稍显笨重的生活器具,令在场群众感叹不已;不同年代的结婚证书、纸张泛黄但仍保存完好的土地证,早已退出流通的不同面值粮票……与村文体活动中心合二为一的史馆展览柜中,烙刻着时代印记且无从再现的物件静静地躺着,它们是一个村庄乃至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这个是驴鞍子,木制的,往驴背上一搁,坐人、驮东西都可以;这个是纺线机,是过去妇女们的主要劳动工具……”吉县文联主席刘旭山如数家珍般向大家介绍着。

    珍贵的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斗室里争放异彩。

    “这里经常会有本村村民来参观,也有外村人来‘取经’。”东城乡政府副乡长窦丽华对记者介绍说,“再过几天就开学了,今年开始,我们计划把‘开学第一课’安排在这里,让孩子们在这里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村庄的历史沿革、家乡的蓬勃发展、身边的善行新风……了解才能热爱,希望孩子们能够受到激励更好地学习,长大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建设家乡。”

    用道德滋养基层社会治理

    “优秀的家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家庭伦理的滋养。还有一直在很多村庄发挥作用的乡规民约,倡导的主要都是‘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朴素理念,这些既是弥足珍贵的智慧结晶,又符合广大村民希望生活安定、社会有序的普遍心理,有着很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所以重视并且重新挖掘这些,对培育包括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都具有借鉴和引领的作用。”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永芳对记者说。

    据了解,为挖掘村落文化、彰显榜样力量,今年年初,吉县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即面向全县各乡(镇)党委、县直各有关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建设“村德村史馆”文明教化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利用3—5年时间在全县79个行政村创建“村德村史馆”,以提升村民道德素质为核心,结合各村实际,深入挖掘村民自觉执行的村规民约,挖掘在本土本村历代传承的民俗文化,用来自基层农村的贤人好事,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核心价值,营造“村里有活动场所,心中有信仰高地”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新农村建设。

    “太度村村德村史馆是依托农村书屋建成的全县第一家村德村史馆,车城村村德村史馆则与村里的文体活动室相结合,已经建成的和在建的村德村史馆都力求将史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文化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相结合,都是利用已有的房屋设施,不新征土地、不新建用房。”王彦章对记者介绍说。

    方案中针对村德村史馆的创建提出了详尽的指导要求,力求规划先行,有序推进,确保可持续发展。同时从软硬件设施建设入手,强调资源整合,禁止重复建设。并围绕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村规民俗、贤人好事、乡贤家训、仪式活动、廉政文化等7个方面对村德村史馆进行内容充实,表现形式则囊括影音播放、版面版画、图片展示、实物展出、乡贤讲解、廉政文化墙等。

    “刚开始工作压力挺大,尤其在建馆之初,挨家挨户走访、收集生活器具就是个大工程,有些东西对村民来说,是像传家宝一样收藏着的宝贝,村民们不舍得拿出来也很正常,只能推心置腹地用情理慢慢去打动……因为缺乏经验,前期的准备工作下了不少工夫。”为了建好村德村史馆,经常奔波在建馆一线的刘旭山直言:“万事开头难,现在看到这些村子里发生了一点一滴的转变,压力就化成了动力,激励着我们继续把这项工作做下去,而且有信心会做得更好!”    

    “我们希望把村德村史馆建设成信仰、法制、文化教育基地,人文礼仪教化基地,引导村民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全县农村营造崇德尚善的氛围,让文明之花开遍吉州大地。”李永芳说。

    记者 段碧蓉 安月琦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