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希望 奠基未来
——吉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吉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检查验收,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
超前谋划 加大实施力度
进入21世纪,该县秉承“办教育就是保民生、办教育就是促发展、办教育就是强未来”的理念,按照超前谋划、高位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总体思路,建立了系统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落实了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联校责任制、教育重大问题定期研究制度、领导干部教育专题调研等机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调动一切可用资源,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全县形成了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整合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2006年以来,该县共建有中小学139所(初中8所、小学131所),为了整合资源,该县利用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资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两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学校教学结构。到2015年全县学校整合成41所,其中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9所、教学点4个。通过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创造了基本条件。
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1.69亿元,完成了18所学校教学楼、宿舍楼新建、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对23所学校进行了维修改造;为17所农村学校新建教师周转房281套;为22所寄宿制学校修建了学生食堂和浴室,购置食堂、浴室设备1022件;新建录播教室17个,采购多媒体教室设备346套;为师生配备笔记本电脑2650台,为41所中小学接入了光纤网络;新增图书21万余册、教学仪器及文体器材82万余件。全县实现了教育装备提档升级,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同步配备、同步达标。
优化队伍 提升师资水平
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09年以来,按照上级教师编制标准,共为全县农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418人,对达到服务期限的特岗教师通过考核,转入当地教师编制,进一步规范了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县小学生师比为10:1,初中生师比为11:1。
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力度。从2014年起,全县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行城区与农村学校对口帮扶,县域内教师、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目前全县交流校长13人,交流比例13%;交流教师88人,交流比例14%,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扎实开展教师培训。近三年,全县校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4800人次,其中“国培计划”565名,培训合格率达100%。多渠道、全方位实施教师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县级及以上优师初中72人、小学130人,覆盖率达到19.9%。
严格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
严把入口关。该县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采取“县城合理划片,乡镇基本直升”的办法,保证了中小学生全部入学,非正常跨区域招生得以遏制,择校现象基本消除。2015年,全县小学六年巩固率达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8.7%。
严控班容量。该县从2013年秋季开学,全面控制中小学校班容量。严格按照小学每班40人至45人,最多不超50人,初中每班45人至50人,最多不超55人的标准进行招生,城区学校班额达到了规定要求。严格做到阳光招生、电脑随机编班、均衡配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效推进了校际和校内班级之间的均衡。
严格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近三年,全县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率达100%,全县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8%;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资助政策,对五类困难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全县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站在新起点,该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精神,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播种希望,奠基未来,为圆美好的“吉县梦”而努力奋斗。(张立忠 牛年保 邱荣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