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仲秋时节,天气微寒,但吉县的扶贫攻坚热潮却一浪高过一浪。
作为贫困山区县,吉县要率先进入全国脱贫攻坚“第一方阵”,谈何容易!
2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596户3249人,巩固脱贫2187户6580人,任务异常艰巨。吉县县委、县政府困难面前不低头,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全县上下一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向贫困发起“大决战、总冲锋”。
举措超常 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
吉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能够稳步推进,得益于该县采取了超常的举措,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意识,也得益于构建了精准扶贫工作大格局。
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郝忠祥、县长崔绍民任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行动总指挥部”,分设了“五个一批”指挥部和四个工作组,科学谋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成为领导全县干部群众合力攻坚的中枢。
在脱贫攻坚工作办公室内,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全部上墙,打开电脑,脱贫攻坚流程示意图、贫困户家庭人员、致贫原因、生产条件、收入来源以及历年来享受过的危旧住房改造、技能培训等扶贫项目、增收计划、脱贫目标等基本情况一目了然。县、乡、村三级挂图作战,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
吉县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2月7日,召开了脱贫攻坚汇报会,对工作开展进行了安排;2月10日,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与8个乡镇的党政负责人签订了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吹响了总攻的集结号,全县上下聚起一股劲、立下愚公志,誓要打赢脱贫攻坚战;3月份,组织县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乡村两级部分干部赴兰考学习;4月5日,召开了问题导向研判会;4月16日,召开了政策培训会。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8个乡镇调研,现场办公,发现问题、解决难题。7月20日,吉县再次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进行了一次“查问题、剖原因、抓整改”为主要内容的“回头看”,力求在脱贫攻坚总攻开始的“尖峰时刻”,能够瞄准“堡垒”、有的放矢、各个击破,坚决打赢“大决战”。
吉县实行党政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组织134支驻村工作队、62名“第一书记”、134个包村单位和2000余名党员干部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合力抓脱贫的良好局面。
在吉县,活跃在农村一线、深受农民欢迎的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这三支队伍。他们每天吃住在村,经常走访贫困户,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群众对他们的工作作风看在眼里、对他的工作成绩记在心头。
9月上旬,吉县紧急集结26人攻坚小分队,两人一组派驻13个脱贫重点难点村,工作任务是解决村级突出矛盾,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选派工作中,该县按照户籍所在地和成长地、在本乡镇干过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现在正包联本村的先后顺序,从县级领导、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当中精准选出26名干部,规定每周进村工作时间不少于30小时,每半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定期将工作情况形成书面汇报,保证重点难点不掉队。
在吉县,科技扶贫发挥得淋漓尽致。邀请科技专家、大专院校教授、乡土能人进村入户开展咨询服务,围绕种植、养殖、旅游、传统手工艺四大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80余场次,累计培训12000余人次,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了新型农民。
在各村建档立卡户家中的墙上,张贴了“帮扶责任人联系卡”,帮扶责任人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和职责等信息一应俱全。
县委宣传部包联屯里镇窑渠村,驻村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扎在村里发展产业。前些天,这个村遭受暴雨袭击,宣传部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出现在窑渠村,帮助村民清理淤泥,走访慰问群众。
柏山寺乡南耀、耀角、圪塔、黑秀、马泉头等村种植花椒2.6万亩,挂椒面积1.8万亩,花椒长势特别好。当村里贫困户因缺少摘花椒的劳动力发愁时,包村的党员干部纷纷来到田间地头采摘花椒。
吉县面对近年多发雹灾的情况,出台了防雹网搭建奖补方案,果农每搭建1亩果园,可予以补贴500元或协调信用社贷款4000元,县财政贴息一年。果业服务中心落实县里扶持政策,引导帮助果农搭建了1500亩防雹网。面对前段时间高温气候,部分果园出现黑粘虫虫害的现象,果业服务中心迅速派出技术人员分赴乡村,送去药物并传授防虫技术,使虫害及时得到控制。
圪塔村有2000亩花椒到了盛果期,面对缺乏采摘劳动力的现象,包联的吉县新闻网络中心驻村工作队就为村里购买了6个花椒采摘机,同时纷纷走进地头帮助采摘花椒,受到群众好评。
吉县道路运输管理局按照脱贫攻坚“村村通”的要求,合理安排行车线路和运营车辆,开通运营线路20条,实现了79个行政村村村通客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该县有针对性开展扶志活动。县宣传文化部门本着“文化滋养、精神脱贫”的原则,策划和实施了“村动吉州”书画下乡活动,开展了“欢乐对接”文艺下乡、“齐心协力”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书香沁润”流动图书下乡、“舞动乡村”广场舞展演、“乡村记忆”书画、摄影下乡等系列活动。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又组织开展了“春盈吉州”春节系列文化活动。近期,推出了音乐舞蹈快板《打好扶贫攻坚战》、相声《懒汉刘二狗》等一批紧扣脱贫攻坚主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准扶贫主题曲艺作品,在全县进行巡演。
县里成立了脱贫攻坚督查考核组,成立了8个考评小组,建立了定期考核考评长效机制,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通过乡村两级召开座谈会、走访贫困户等形式,进行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产业支撑 扶贫路子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为筑牢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吉县着力打好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三色品牌”。提质升级苹果产业,让吉县苹果更加走红;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将吉县打造成为生态绿色“大氧吧”;切实激活旅游产业,把吉县打造成为功能齐全、服务周到、游客满意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加快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迈进的步伐。“十二五”期间,依仗苹果产业扶贫引领,全县3万余贫困群众增产增 收,实现了稳定脱贫。
吉县种植28万亩苹果,果品年收入8亿余元,果农人均收入7000元,全县79个行政村中有72个以苹果种植为主导产业,苹果产业、旅游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说起产业扶贫,以2016年为例,通过发展苹果产业、旅游产业为主的产业扶贫,带动了10000余贫困人口脱贫。”吉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崔绍民说。
过去的一年里,吉县修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2座,引水进园2200亩,修建30立方米蓄水池65个,10立方米蓄水池70座,有效解决了果园缺水问题,贫困村受益率占到60%,贫困人口受益率占到50%;新发展苹果7110亩,为5个乡镇的43个村委1626户果农发放了补助物资,发放种苗24万余株,防护套25万个,生物有机肥284吨;加快县、乡、村“三新”带头人体系建设,依托420名“三新”带头人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50余次,贫困户受益率达90%。
去年苹果销售季节,面对出现苹果销售难问题,该县果业部门积极开展营销工作,一方面参加各种展销会推介宣传吉县苹果,另一方面发动党员干部、苹果经纪人、合作社、企业帮助贫困户推销苹果。
吉县把扶持果农搭建果园防雹网作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果农搭建防雹网,为果业生产保驾护航。目前,全县搭建防雹网的果园面积达到2万余亩。
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柏山寺乡立足实际,以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为契机,种植花椒2.6万亩,挂椒面积8000亩,年产9万公斤,产值700多万元,促进了农民脱贫和增收致富。
该县在旅游产业扶贫上做文章,人祖山文化旅游公司为贫困户提供了100余个就业机会;东城乡举办了苹果采摘节,共带动4个村158户323口人实现人均增收500元的经济效益;壶口镇发挥景区优势,组织建档立卡户126人在景区从事服务工作,组织贫困户200余人制作布老虎、剪纸、挂包、编织等手工艺品在景区进行销售。屯里镇太度村是个贫困村,在帮扶下发展起旅游度假村项目,仅去年“十一”期间就接待游客2万余人,收入50余万元,带动40余户200余人实现增收。
吉县利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好机遇,推进脱贫攻坚。今年4月份,成功举办了“果花映秀、探春吉州”活动,以“苹果花海怡情观赏”和“黄河文化原生态体验”为核心集中展示果园风光、黄河文化、绿色生态、农耕体验四大品牌,推出乡村旅游、户外体验、经贸洽谈三大板块,吉昌镇、屯里镇、壶口镇、柏山寺乡、东城乡等乡镇抓住机遇,打造景观和旅游线路,促进了文化与旅游、苹果、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导农民参与旅游开发,走出一条发展全域旅游帮助农民脱贫的新路径。10天时间游客达5000余人次。
9月18日至10月17日,该县举办黄河壶口文化旅游招商活动,再次掀起旅游产业扶贫的高潮。
该县还发挥42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作用,11个造林专业合作社依托项目支撑扶持贫困造林组织,吸纳贫困户通过参与生态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收入和分红收入,确保建档立卡户452户年均收入达1.2万元,人均收入超过3500元。
分布在全县的260多个苹果、农产品加工、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也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役中,为23400余户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果品销售服务,帮助果农从事果品生产。其中乐之然有机苹果专业联合社和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指导3600余户果农从事有机苹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与保底收购并行的收购方式帮助农民创收,直接带动农户5000余户,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0%以上,为吉县贫困人口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
吉县光彩有机肥加工专业合作社成立两年来,探索出了一条“用废旧苹果枝条加工有机肥,用有机肥料为苹果树施肥”的生态循环新路子,带动300余户果农使用利用废旧枝条加工的有机肥料,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果农节约了生产成本300余万元。
自2014年被确定为光伏扶贫试点县以来,吉县大力推进光伏扶贫项目,把精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有机结合,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持、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体公益事业和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从而形成一次投资长期收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今年,吉县将实现村级100KW光伏扶贫全覆盖,为贫困村脱贫提供了强力支撑。
固本强基 党建成为脱贫助推器
该县紧紧围绕“党建+脱贫”两条主线,充分依托和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扎实开展“两包三到”精准帮扶联动活动,要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按照“五加四”的工作要求,每周保证五天四夜驻村帮扶。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县委决定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党组织关系也转到包扶村。
县里出台了《吉县县级领导包乡联村抓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决定由县委常委担任包联乡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政府副县长担任工作队长,人大、政协成立县级脱贫攻坚督导组。
县领导率先垂范,包乡包村包户,开展实地督导检查,每周下乡不少于两天。县委书记郝忠祥任吉昌镇“第一书记”,每到包扶村总是深入农户家中,将帮扶对象的诉求作为包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县长崔绍民任中垛乡“第一书记”,为保证帮扶对象的生活生产能够顺利,逐户询问筛查已经成为了他的工作日常。
今年以来,吉县把推动集体空壳村“破零”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通过摸清家底、对症施策,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依托政策、夯实基础,建立机制、规范管理,使全县的32个空壳村全部实现“破零”,其中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31个。
该县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东城乡沟南村党员冯益民牵头成立了益民合作社,并在河北高碑店设立了苹果销售点。2016年,吉县苹果价低难销,冯益民利用自己多年来从事苹果销售信息灵、渠道宽、人脉广的优势,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销售苹果,目前已累计销售苹果85万余公斤。沟南村贫困户张敖森经营8亩果园,去年收获苹果1.5万公斤,正当他发愁卖不出去的时候,冯益民主动上门帮他把苹果卖出去,让张敖森的苹果收入了4.6万元,一下子脱了贫。像这样,冯益民帮助本村和周边村5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柏山寺乡东石泉村委主任贺彦荣带领果农走果业致富的路子,主动当起了苹果经纪人,2015年,全村300多万斤苹果创造了4000多万的收益。在贺彦荣的帮助下,贫困户贺敖森家里盖起了4间敞亮的平房。
壶口岸畔,11万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与贫魔鏖战……(陈健翔 杨林霞)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