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吉县吉昌镇上东村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创办了村德村史馆,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发展主导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力度,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让“全国文明村镇”的金牌更加鲜艳夺目。
上东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涌现了曹连科、曹天帮、郅堂温、邓九扣、王青云等乡贤模范,如今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职工以及村委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干部又成为关心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力量。2015年,村里成立了关工委组织,村委书记袁春荣担任关工委主任,选聘退休回乡干部曹世全、曹方圆和老支书曹管立担任副主任,吸收5名退休教师和村委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委员。两年多来,村关工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围绕“教育下一代、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突出做了三项工作。
参与村德村史馆建设 用乡贤榜样教育青少年
2015年,该村启动了村德村史馆建设工程,党支部把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任务交给了关工委。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村关工委副主任曹世全、曹方圆先后两次自费到屯里镇太度村参观学习,多次举办“五老”座谈会,让大家出谋献策。根据大家提供的线索,他们或电话联系,个别了解;或进村入户,上门走访;或记录核实,搜寻照片。历时三个月起早贪黑地工作,他们收集整理了建国以来村“两委”班子任职、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条件改善、乡贤榜样人物等大量一手资料,为村德村史馆提供了丰厚的内容,受到县委宣传部和镇村领导的好评。
村德村史馆通过图文并茂的版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的发展变化和乡贤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为青少年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挖掘整理曹氏祖训 用祖训家规教育青少年
上东村曹家有160户537口人,在上百年生产、生活、处事和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祖训家规,是规范族人言行举止、处事做人的好教材。为了让曹氏族人乃至全村群众和青少年更好地领悟、理解祖训家规的含义,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规,正民风、正村风,村关工委挖掘整理了曹氏六字祖训和十二条家规,并做了详细解读。如其中的“莫犯法”,就是要求大家不要违犯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村民不要违犯村规民约;作为学生不要违犯校规校纪;作为党员干部不要违犯党纪党规;作为商人不要违犯行业规范。再如“莫欺心”,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心,不要违心地说假话,不要欺负他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再如“教弟子”就是教育培养好兄弟子女,懂礼貌,尊敬人,有文化,有技术,有本事,会做人,会做事,有品德有才能,有事业有成绩,有作为有口碑,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等等。
村关工委精心设计制作了《曹氏祖训家规》,发给各家各户,要求放在醒目的地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家做人处事的座右铭。
收集整理苹果文化 用产业成就教育青少年
为了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上东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了“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农村”的发展战略,促进苹果产业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高效优质发展。村里连续四年举办了“苹果采摘节”,2017年又举办了苹果文化旅游观光节。村关工委积极配合,主动作为,收集整理苹果文化,用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教育青少年,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收集苹果产业从起步到辉煌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该村举办了大大小小百余期果树管理专题培训班,村里涌现出懂苹果栽植、修剪管理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400余人,被省、市、县、乡定为科技示范户的有160余家。原来只能围着灶台转的农村妇女,大部分成为苹果生产的骨干和行家里手。
收集整理苹果产业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如贺志良虚心学习,成为全县最早使用果实套袋技术的人、第一个使用“苹果贴字”新技术的人,他家选送的苹果在北京评比时获得了金奖。袁春雷为了摘掉贫穷帽子,初中毕业回乡后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逐渐成为果树管理能手,经营20余亩果园,最高年收入达36万元。这些靠勤劳和科技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先进典型成为教育农村青年做新型农民的好教材。
收集整理苹果产业发展给村里带来的新变化。如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子女文化素质的提高、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幸福和谐文明家庭建设等等,用产业发展的成就激发青少年奋发向上、成就梦想的雄心壮志。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关工委积极工作,以党的方针政策、乡贤榜样、祖训家规、产业文化为内容,教育下一代,全村老少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文明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有了新发展。(刘党生 张立忠 张再燕)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