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实施精神帮扶,给贫困户以情感关怀;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扶贫和油用牡丹种植,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加快特色产业扶贫;靶向施策,用心帮扶贫困户,开辟增收渠道;驻村干部力办惠民实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脱贫攻坚征程中,安泽县推进一系列帮扶工程和专项行动,让每一个贫困户有门路、有干劲、有帮手,使每一个贫困村有希望、有变化、有后盾,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奏响了决战脱贫的进行曲。
精神帮扶:暖心无距离对接“不掉线”
2016年12月8日,安泽县和川镇罗云村的贫困户李长荣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李长荣先生你好,今天是您的生日,县委书记李强、县长牛庆国代表县委、县政府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简短普通的祝福短信,让他倍感亲切温暖。欣喜之余,让他没想到的是,包村单位和村干部又送来生日蛋糕和慰问品,和他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扶贫先暖心,把贫困户当亲人,在细节之处尽显关爱。县委书记、县长向贫困户发送生日祝福短信,专人给贫困户过生日是安泽开展精神帮扶、亲情帮扶中的一个暖心之举,也是该县构建扶贫精准联络带来的附属功能。县上编印的《安泽县脱贫攻坚通讯录》,把全县贫困户和镇、村、包联干部的联系方式汇集成册,并为160户无联系方式的贫困户免费发放手机,交够足额话费,让贫困户与帮扶人的联系时时畅通、永不掉线。同时,县、乡、村三级包联干部,建立本地的扶贫微信群,及时发布扶贫政策信息,掌握工作进度,随时随地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困难,及早跟进解决。以此为基础,在“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中,从第一书记到驻村工作队、从包联单位到乡镇干部,各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亲戚,交朋友,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时刻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在无缝隙对接,无障碍交流,频繁沟通中消除了生疏感,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使广大干部带着感情真扶贫,使贫困户正视困难,重拾信心,激发了他们自我奋进、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
产业帮扶:向阳光要红利 向鲜花要收入 向旅游要财富 2016年12月10日,马壁乡下石村900kw地面光伏电站,集中连片的光伏发电板耀眼而壮观。笔者看到,电站主体已完工,工人们忙碌着加紧安装配套设备,工程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并网发电投产运营后,全乡8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贫困户将分享到光伏电站带来的红利。
立足优越的光照条件和坚实的民意基础,该县以发展清洁能源、加快贫困村增收、脱贫、摘帽为目标,大力度、大手笔推进光伏扶贫帮扶工程,投入2800余万元,启动了装机容量为3800kw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站项目。在力推村级集中光伏电站上马的同时,该县出台金融扶贫政策,补助贫困户贷款利息,引导帮扶他们安装3kw—8kw屋顶光伏发电设备。同时,打通延伸上下产业链,引进光伏生产企业——硕阳能源,从签约到试产仅用65天,建成了投资1亿元,年产值8亿元,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的光伏组件生产线。截至目前,全县211户贫困户建成家庭电站,实现当日建成、当日并网、当日发电、当日受益,年平均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
油用牡丹既有经济效益、又具生态效益。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有利机遇,安泽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潞安集团等企业合作,由企业方或政府免费提供苗木、技术服务,政府给以每亩800元的种植补助,扶持引导全县1412户贫困户种植3407亩,使贫困户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保障。
2016年国庆前后,安泽以“生态绿色、荀乡古色、太岳红色”的旅游资源为招牌和卖点,拉开乡村旅游的序幕,策划举办和川镇岭南村、马壁乡马壁村旅游节庆和府城镇红叶岭、杜村乡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吸引客流32万余人次前来游玩。人流的聚集,所在村贫困户成为受益者。旅游节上,和川镇岭南村王茂春卖农家手工水饺,日营业额达400元;杜村乡贫困户徐金生、侯根林等人在旅游节上参与景区服务接待拿到了1000余元的劳务收入。据了解,四个乡村旅游节举办,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1.4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15.12万元。“家乡的旅游火了,自己的收入多啦”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光伏扶贫+牡丹种植+乡村旅游,搭建起的增收平台正悄然发力,鼓起贫困户的钱包。
干部帮扶:尊重民意靶向施策 力办实事
扶贫必须尊重群众意愿,才能事半功倍。贫困村资源、条件、基础各不相同,贫困户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安泽县各级包联单位和驻村干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沟通、群众愿意的前提下,因地因人施策,为每个贫困家庭制定“帮扶措施”,千方百计为贫困村寻资金、办实事,回应群众关切、关注焦点热点,给贫困村(户)带来了新发展和新变化。
“山上户均两亩谷,山下户均两亩稻,圈里户均两头猪”,这是和川镇车道村为贫困户打造的增收新模式。和川孔旺村山泉水质优良,他们开发利用资源,创办孔旺山泉水加工厂,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了贫困户的劳务收入。马壁乡借助刘村、荆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的良好势头,组织50余户贫困户赴陵川考察连翘产业发展及学习连翘抚育加密技术,帮助他们在适宜坡地种植连翘。杜村乡桑曲村,依托河南柳江禽业集团技术服务优势,扶持连永光、闫永生分别养殖蛋、肉鸡,年人均收入均突破4000元,村民王志忠加入了双孢菇种植合作社,年收入由1600元增加至3500元。马壁乡卫寨村扶持资助刘迎花、郭玉平等贫困家庭发展养蜂、养兔等养殖业,并利用网络平台牵线搭桥,解决销售问题,户均增收800余元。多元化的增收渠道让各个贫困村的农户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鼓足了劲头,增强了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
(苏晓峰 魏建云)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