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脱贫攻坚聚焦精准持续发力
7个村5156人脱贫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7.4%
临汾新闻网讯 1月15日,古县上治村脱贫户申春红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去年的收支账:种植玉米毛收入1.3万元,退耕还林补贴、危房补助等净收入1.7万元,全年纯收入23085.2元,人均年收入5771.3元,实现脱贫。截至去年年底,该县共有7个村、5156人脱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4%。
该县是省定贫困县,2016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乡1个,贫困村38个,贫困户5377户、贫困人口1607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8%,贫困发生率为23.5%。2015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把“扶贫致富乡亲”确立为县域发展的“四件大事”之一,开展了脱贫攻坚行动。一年多来,全县111个工作队、2671名机关干部,46名农村“第一书记”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坐下来细分析、细算账、细商量,一起制订脱贫计划,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了精准扶贫促发展,全民鏖战齐奔小康路的大好局面。
2016年,该县1号文件《关于推进“扶贫致富乡亲”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的实施意见》掀起了脱贫攻坚新高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则为脱贫攻坚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县委、县政府与7个乡镇签订的责任书成为脱贫攻坚军令状,先后20余次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部署会议,使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工作目标,强化了责任落实,一次又一次地吹响了脱贫攻坚前进的号角。
“大井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主体已经完工。”这是永乐乡乡长刘金生在县脱贫攻坚微信群汇报该周的工作。该县建立了“每周一汇报(微信办公平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督察、每年三集中(集中部署、集中报告、集中约谈)”制度,推进脱贫攻坚。还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包项目、包企业、包乡镇、包村、包贫困户“五包联”责任制;“54321”精准帮扶机制,即县处级干部每人包联5种类型5户,县直单位和乡镇主要领导每人包联4户,县直单位其他正科级干部、乡镇其他科级干部包联3户,县直单位副科级干部包联2户,一般干部包联1户;上下联动机制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顺利推进。
“1+1+×”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是该县又一创新。第一个“1”是指全县脱贫攻坚方案;第二个“1”是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扶贫困户手册》,包括贫困户及帮扶单位、责任人基本信息,脱贫计划、5年帮扶措施、工作台账和收入监测表等八方面内容。特别是46条具体帮扶措施、8项县级特色政策和26项收支监测统计表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信息详实的扶贫“数据库”。全县每名帮扶责任人一户5册,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村、乡镇、县脱贫攻坚办公室各一册。“×”是指各部门从职责职能出发,制订能够让贫困户直接受益、很快见效的办法,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朱家窑村贫困户李永发一边数着手中的钞票一边说:“多亏了帮扶干部,让我通过种植辣椒,一亩地就收入了3000余元。”这只是该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该县结合县域发展实际,确定了特色经济林、电商、光伏、旅游、养殖五大脱贫产业,以稳定的增收渠道实现脱贫攻坚。2016年,全县共有核桃780万株,产量62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800余元;连翘产量1500吨,总产值达6500余万元,人均增收530元。建设了“马上购”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了一批微商、电商人才,建设了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推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扶贫。
积极推进15个贫困村“光伏+产业项目”,4月份即可并网发电;为贫困村安装73千瓦屋顶式光伏电站,使13户贫困户收益。依托4A级牡丹景区、霍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旅游景点,发展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与新大象养殖公司合作发展生猪养殖,项目建成后可使贫困户年均增收7500元。
尿毒症患者王军(化名),之前从事运输行业,收入可观,但自从不幸患了尿毒症后,每个月需要到外地透析11次,每次费用500多元,一年下来花费6万余元,高昂的治疗费用使他的家庭一贫如洗。现在,王军在古县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除医保报销外,每次只需要花费50元,医院每天还给他提供10元的生活补助。王军和其他19名血液透析患者受益于该县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保障政策的全面落实。该县梳理整合各类专项扶贫资金3302.41万元,重点实施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项目,做到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有325名贫困人口纳入造林专业合作社,60%以上的护林员岗位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12家民营企业与12个贫困村对接,建立了帮扶关系;共发放各类助学补助计137.75万元;发放低保金443万元、医疗救助金91.3万元、五保金262万元、社会保障和残疾人补助829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完成投资5893万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00%。
激发贫困户潜力,以自身的苦干实干主动脱贫攻坚。该县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南垣乡东池村发展苹果500余亩,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永乐乡发动贫困户试种“赤焰椒”,带领贫困户发家致富;石壁乡发展油用牡丹,在胡洼村打造了“核桃+油用牡丹”种植基地;旧县镇种植优质小米2万余亩,年产量600万公斤,培育了金米香系列产品,可辐射带动2000户、6000余口人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400元;古阳镇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养殖项目,可带动14个村、1700余口贫困人口脱贫。(李永春)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