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去年以来,古县坚持“紧扣扶贫抓党建,夯实党建促脱贫”,通过组织“领”、干部“帮”、党员“带”、人才“引”,集中精力、精准发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组织“领”,构筑脱贫攻坚“主心骨”。该县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政治引领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强化组织引领。立足全县基层党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际,引进油牡丹种植、新大象养猪“1+1+1+1”和电商等产业扶贫项目,依托华兴农业公司发展油用牡丹2.2万亩,发展100万头生猪养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农户和公司收益共享;拓宽特色产业销售渠道,建成符合县域电商龙头企业“马上购”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了一批微商、电商人才,推动“互联网+精准扶贫”。二是强化组织优势。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点,采取“挂图作战”方式,打出夯实提升、因地制宜、项目兜底“三个一批”组合拳,在谋突破、求壮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优势,因村施策,建立多样化发展路径,将光伏发电项目作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兜底措施,建设500千瓦屋顶式光伏发电站,涉及46个行政村,年收益70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层。三是强化组织保障。采取县级领导挂点联系、乡镇党委书记包点督导、包村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组驻点整顿“四级联动法”整顿转化农村软弱涣散党支部,调整支部书记2人;将村级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大力实施“危旧狭小”活动场所改造工程,修缮改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干部“帮”,做好脱贫攻坚“指挥员”。该县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以上率下,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实绩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一线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扶贫工作的实绩与干部能上能下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树立凝心聚力、清廉务实、担当有为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四件大事、百项工程、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选用干部。引导驻村工作队发挥一线作用。县委出台《关于强力推进机关干部下乡驻村精准帮扶工作的通知》和驻村工作队考核办法,明确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责任。111个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扶贫、扶志、扶智、扶技“四位一体”工作法,协助村级作战挂好“五张图”,帮助贫困户记好“三本账”,帮助村制定脱贫工作方案111个,积极做好宣传教育、摸清底数、明确目标、结对帮扶和制定措施等工作。建立“54321”精准脱贫工作机制。突出发挥基层党建和干部带头作用,县处级干部每人帮扶产业扶持户、易地搬迁户、生态补偿户、发展教育户和社会保障兜底户五种类型的贫困户各一户;乡镇和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每人帮扶四户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其他正科级干部、乡镇其他科级干部每人帮扶3户;县直单位副科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其余一般干部帮扶1户;在职教师、医生根据职业特点帮扶留守儿童贫困户和因病致贫户。全县2231名党员机关干部与111个行政村5377户贫困户实现无缝对接。
党员“带”,争当脱贫攻坚“先锋队”。该县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上作表率、当先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是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着眼第十一届村“两委”换届,按照“一好双强”干部要求,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大从优秀村干部、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中的选拔力度。对38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排查摸底,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确保个个过硬,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二是选准用好“第一书记”。加强对40名“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以“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为主线,着力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成为农村真正的“当家人”。选派一年多来,广大“第一书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0余个,发展党员50余人,落实帮扶项目100余件、帮扶资金2000余万。三是提升党员“双带”能力。建立农村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干部三库衔接机制,主动吸收致富能手和产业经营带头人加入党组织,从源头上为农村党员发挥“双带”作用奠定基础。推行县委书记讲党课、班子成员讲业务、专家教授讲政策、优秀代表讲做法和观看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四讲一看”培训模式。集中3天时间组织230余名全县农村“两委”主干、农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到汾阳市贾家庄裕和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建成核桃管护、电商经营、党员技能“三大培训基地”,大力度开展党员专业技能培训。
人才“引”,汇聚脱贫攻坚“领跑人”。该县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千方百计把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出来、吸引过来、发挥起来,为脱贫攻坚持续发力。强化人才培养,以核桃管护、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电子商务等领域带头人为重点,积极选派拔尖人才参加外向型高端培训班,组织本土优秀人才外出参观学习,优先保障贫困家庭享受全面技术指导。加强人才引进,制定《古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搭建各类人才交流平台,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导、鼓励、扶持古县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鼓励各乡镇、单位、企业柔性引进急需紧缺的人才。突出作用发挥,精选农业、畜牧、林业、教科、卫计等部门技术人才,分类组建种植养殖、医疗服务、教育扶贫等百人服务团队,采取“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送技下乡”“送医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抽调各乡镇核桃管护乡土人才,组建管护团队,针对贫困户,逐户进行核桃管护和技术帮带,实现贫困户技术培训全覆盖。(任臻)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