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战贫困
——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突出的“短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足市情实际完善思路办法,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动员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坚决有力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016年脱贫7.77万贫困人口、182个贫困村,超额完成了省定减贫任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实现了首战首胜。
精准方略拔“穷根”
去年以来,我市把落实精准方略作为刚性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扶贫对象精准。严格标准,以家庭人均纯收入2855元为底线,对照“八不进”标准、“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采取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程序,全面准确完成贫困人口、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以问题线索为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核查,逐户比对,严格区分,实事求是,分类处理,全面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
坚持项目安排精准。坚持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为核心,以东西两山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统筹安排扶贫项目。企业产业扶贫方面,启动实施了121个重点项目,涉及万吨果品气调保鲜冷链物流、有机玉米、生态示范园建设等,已完成投资27.85亿元。基础设施改善方面,10个贫困县完成农村公路项目建设432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43平方公里。
坚持资金使用精准。督促各县(市、区)制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操作程序、资金用途和监管措施,建立资金、项目监督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打破“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2016年,全市累计投入使用扶贫资金7.5亿元,10个贫困县共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3亿元。
坚持帮扶措施精准。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落实劳动力就业、科技培训等政策措施,做到因地、因户、因人、因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全面顺利完成了2016年新农合筹资工作,参合率达到98%,人均筹资提高到530元。加大千村万人就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累计培训5470人。累计发放“富民贷”1.85亿元,发放“强农贷”1.65亿元。
产业扶贫重“造血”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分划类别、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2016年,全市发展生产脱贫6.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万人,生态补偿脱贫1.2万人,发展教育脱贫9664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4万人,其他方式脱贫6843人。
围绕产业扶贫,实现长远发展一批。坚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引领,以“一县一业”为主线,精准对接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高效快速推进杂粮、水果、中药材、蔬菜、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产业扶贫。2016年,新发展蔬菜1.2万亩、优质水果6.9万亩、干果8.1万亩、中药材25万亩。10个贫困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29735人脱贫,7个非贫困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5086人脱贫。
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稳定安置一批。2016年,省下达我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任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313人,同步搬迁人口2827人,下达补助资金2.56亿元。截至目前,10个县共规划建设205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开工,涉及3974户、12083人,占计划搬迁总人数的74.8%。集中安置点已竣工152个,竣工率74.1%,超额完成14.1%。完成投资34132.5万元,占总投资任务的62%。
围绕教育扶贫,实现助学扶智一批。全市10个贫困县全面落实了建档立卡学前教育幼儿每人每年1000元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优惠、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学杂费减免、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等政策。对考取二本B类以上的贫困家庭学生一次性资助5000元,对考入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每人一次性资助2000元。
围绕生态扶贫,实现带动帮扶一批。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扶贫行动,在退耕还林脱贫方面,全市签订合同面积20.05万亩,落地20.99万亩,涉及农户2.91万户9.7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6万亩,7248户,23351人;在生态治理脱贫方面,全市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139家,入社社员50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47人;在提质增效脱贫方面,开展了相对固定的一对一技术帮扶,10个贫困县共实施面积6.9万亩,实现了生态与脱贫的有机结合。
围绕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兜底一批。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功能,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户在脱贫奔小康的征途中掉队。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按季领取低保金,全市共支出17328万元。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政策深入实施,建立健全了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报送机制,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五个一”活动,全市开展医疗救助94067人次,支出4240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缺医少药问题。
临汾特色闯“富路”
去年以来,我市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理念,探索了一批富有临汾特色的创新性扶贫措施,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大力实施光伏扶贫。2013年11月,我市在大宁县而吉村建成了第一座村级100千瓦光伏电站。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对大宁县而吉村的光伏电站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光伏扶贫“天下第一站”。
着力推进“一司一县”结对帮扶、中证扶贫板和消费扶贫。“一司一县”结对帮扶、中证扶贫板和消费扶贫是我市扶贫模式的又一重大创新,旨在打造临汾精准扶贫新模式。中证扶贫板于去年9月12日正式上线,我市5个国定贫困县8家企业10余种产品在中证扶贫板进行展示。2016年12月,我市建立了消费扶贫产品认证、产品追溯体系和消费积分激励管理制度体系,搭建了“中证惠普”电商平台、消费扶贫政府管理平台、生产管理平台、产品贸易平台,吉县苹果等10余种农产品和20余家消费扶贫试点企业的产品已上线销售。
积极开展电商扶贫。作为2016年我市又一项扶贫亮点工程,电商扶贫率先在永和县、隰县开展试点工作,年初下达补助资金100万元。目前,两县已经建起20个电商扶贫村级服务站。在发展电商村级服务站方面,隰县政府出资200余万元,整合隰县在线门户网站,建立了隰县电商扶贫开发孵化基地,为入驻电商免费提供网店注册、场地设备、销售信息、人员培训、网络等一切便捷服务。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