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抬阁最早流传于襄汾县西中黄村,故又称“西中黄民间抬阁”,始创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抬阁,原名叫“台儿”,也叫“台阁”。自桌子抬和高抬出现后,因由四个人抬着走,遂改称“抬阁”,它包括扛台、桌子抬和高抬。扛(当地叫niao)台,也叫背棍,是用双肩扛着固定在拐子上,一至两个演员表演;桌子抬是拐子固定在木方桌上,演员二至三人,由四人抬着行走表演;高抬是将拐子固定在一特制的木架上,木架结实而稳固,同时拐子比桌子抬高,它以高、展、新、奇而闻名。抬阁高达4-5米,演员服饰美观,舒展大方;内容新颖别致,年年出新;形式惊险奇特,做彩精妙绝伦,深受群众喜爱。
襄汾抬阁现已由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近年多次应邀赴临汾、侯马、新绛、万荣、浮山、乡宁等县市演出。2004年赴市区演出,共出50抬,从解放路西口至平阳广场,绵延数里,等距排开,观众人山人海,无不称绝。1986年9月15日《欧洲时报》曾以《誉满晋南的中黄高抬》为题予以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继承这一遗产,对弘扬文化有重要意义。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