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曲沃琴书因表演时手持八角鼓和单扇钹交替击节伴奏,故旧称“鼓儿书”或“铰子书”。一般认为是清道光年间由河南南阳传入的“越调”(也作“月调”)与当地的方音和小调结合发展演变而成。
曲沃琴书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曲沃当地方音。早期多为一人手拿梆子自行伴奏,也有自拉四胡、脚踏木鱼的演出,或一人一手打小扬琴一手击挎板的。后来有了多人演出的情形,艺人们(4人至6人不等)围一张方桌面向观众分三边坐定,主演(一般由师傅担任)手拿单钹儿或八角鼓居中而坐,其余各自手持不同乐器分坐两侧,或打或拉进行伴奏。
曲沃琴书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四句为一个段落,偶数句押韵;唱腔属板牌混合体,有“铰子腔”和“鼓子腔”两种唱腔曲调。“铰子腔”是主演者手持单钹儿伴奏时演唱的曲调,是唱腔的主体,属板腔体结构,主要有慢板、二八板、紧二八、飞板四种板式和“叫板”“大叹韵”“小叹韵”等功能性唱句;“鼓子腔”是主演者手持八角鼓伴奏时演出的唱腔,是插入“铰子腔”中演出的唱腔,属单曲体结构。两种唱腔调高不同,交替演唱时需要转调。
曲沃琴书伴奏乐器除了八角鼓、小铰和木鱼,还可加入四胡、扬琴、板胡、三弦、笛子、二胡等。
曲沃琴书有取材于古典小说的长篇书,有来自文人墨客创编的中篇书,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小段书,还有一些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小书帽等。 (市非遗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