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戴立兴:科学引领社会思
潮必须正确处理六个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复杂多变,其中的一些思潮甚至反复出现,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重要画面。社会思潮的形式复杂多样,其核心仍然是社会变革期中国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尖锐对立。这些思潮包括: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改良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普世价值”名义鼓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西化”思潮等。与之相伴的还有历史文化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人生观、价值观领域的“人性自私”和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潮,哲学领域的抽象人性论和异化思潮,以及面对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有关国际思潮和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等。如何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6个方面的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百家争鸣”与主动引领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吸收西方文化积极成果与抵制“西化”“分化”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扬弃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利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国
豫: “反科技”换不来个人自由
“科技成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虽然还没有像酒瘾、烟瘾、毒瘾那样引人关注,但许多人的确已经离不开科技产品了。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技成瘾”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手机,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移动电话,而是集通讯、金融、交通、摄影、阅读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许多人一刻也离不开手机。手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但人们也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对手机上瘾。类似的“科技成瘾”问题还有不少。于是,当下有人提出要抛弃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科技产品,回归简单自由的生活。这样的“反科技”主张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现实。因此,面对“科技成瘾”,重要的不是抛弃科技产品,更不能“反科技”,而是需要科技理性,即正确认识科技的作用及其限度,使人们树立自主意识,“使人走出自己所造成的蒙昧状态”。
▲武汉科技大学张雅勤:公共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带领人民致力于实现从“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飞跃,以促进公共性价值回归的美好愿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公共性”这一核心价值,实现权力、职能、制度和法治等治理要素的规范和完善,从而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开拓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权力的公共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之“核”;职能的公共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之“道”;制度的公共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之“盾”;法治的公共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之“基”。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