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县组织机关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有力举措。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近两年来,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好“第一书记”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找准定位,明确职责
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工作,要着力从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五个方面入手,紧紧依靠所在村的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切实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严以律己、服从管理、从严要求,建好工作台账,记好民情日记,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待得住、干得好,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思考之二: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增强心系群众责任意识
当前一段时期,脱贫攻坚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贫困村要脱贫,发展思路是关键。驻村“第一书记”必须立足村情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研究问题,谋划、指导工作,既要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不放,又要找准工作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聚焦发力,精准施力,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
思考之三: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当好“第一书记”要围绕落实精准扶贫“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第一书记”的硬任务。抓党建,促脱贫。积极开展“两学一做”、“讲知守”,坚持每月党日主题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严肃党组织生活;对困难党员多关心、致富党员多交流、流动党员勤联系;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在攻坚拔寨中,村支两委融洽是脱贫压舱石。“第一书记”要抓住村支两委中的“关键少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他们配合好,一些好想法、好项目就能顺利实施,造福村民。
思考之四: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有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党性品质。共产党人的吃苦奉献,有时是牺牲生命,有时是牺牲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时是牺牲比常人要多的体力精力。“第一书记”必须具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吃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很难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很难把准农村建设的脉搏;很难了解农民的期盼和诉求;很难创造性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很难获得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期盼的真知灼见,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作风代表形象,驻村“第一书记”的形象不仅代表自身素质,更体现了派出单位的形象,甚至是党委和政府的形象。群众不仅看你怎么说,更看你怎么干,因此下到农村关键是解决下得去、蹲得住、常坚持。双脚接地气,心中才有底气。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切实树立起“身下”更要“心下”的意识,不当客人当主人,不当外人当家人,把农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既要立足当前解难题,更要想到让群众长远得实惠。
思考之五:当好驻村“第一书记”,要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当前,脱贫奔小康已驶入快车道,走的是产业发展的路子,请告别“等、靠、要”思想,有条件的发展产业致富,没条件的自己也要创造条件去发展,还脱贫攻坚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让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满意度这个问题上作为“第一书记”,首先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了解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呼声,掌握他们的期盼,让民意在决策中唱主角。其次,不耍个人权威,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指手画脚定调子,充分发挥村“两委”的民主议事作用,让决策在民主中更加科学。向派出单位领导勤汇报,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利用派出单位资源,跑资金,拉项目,把符合民生民情民心、符合农村当前和长远发展、符合党和政府政策的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最后让民意贯穿到决策落实的全过程,经常倾听群众对决策执行的意见,随时改进工作措施,把群众满意的工作决策落到实处。这样,农民群众才会从心底感受到“第一书记”不是“天桥的把式”,而是老百姓致富的贴心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作者系汾西县邢家要乡洪南庄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