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的核心要义是直接面对群众。在“三基”建设中,应把改变干部说话“官腔”、做事“官架”的特权意识作为重点,把给予群众更多实惠作为目标。我认为,加强基层组织、做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最根本的是要让群众满意。
一、要公开权力清单让群众知情
基层组织要依据岗位职责,列出权力清单,及时全面地向群众公示公开,第一时间让群众知情。
当前,在乡村两级应重点落实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细化权责内容,厘清权力清单;各基层组织应把公开重点放到人、财、物使用、主导产业发展、扶贫济困、矛盾纠纷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上,科学建立各基层“一把手”任职承诺和任期台账,设立公开墙长期向群众公示;同时,探索建立群众问题反馈机制,由专职或兼职人员专门负责群众问题的接访、解决、反馈等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归档,确保权力公开的内容在遇到问题后能及时得到解决。
暗则生贪,明则止腐。权力透明了,干部自然就受到监督了;权力阳光了,群众自然就认可了。党员干部必须把官位看作为群众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作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才能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赢得群众的认可。
二、要实行民主决策使群众拥护
基层领导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实行民主决策。
首先,应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发动,让群众充分了解。要运用多种有效形式和载体,在决策出台前,及时向群众宣传讲解党在基层的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主意愿和自觉行动;其次,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积极参与。要第一时间深入到群众当中,真心实意与群众商量,分轻重缓急适时召开全体党员会、党员代表会或党支部会,通过会议集体讨论定目标、定措施、定标准,把“干什么、怎么干”问计于群众,把回应群众诉求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干部让群众做的”变成“群众想要做的”;第三,要真心关怀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下田间、到炕头、入企业、跑学校、察看群众生产生活,了解群众所急所想,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唤起群众的情感认同,叫群众跟着党走,带领群众跟党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装着群众的利益进行决策,把选择评判权交给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
三、要依法行政令群众信服
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让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首先学法、懂法、用法,依法依规组织和发动群众谋事干事,依法依规制定从计划、组织到实施、监督的完备制度;其次,要抓实制度的落地工作,强化基层干部的规矩意识。在进一步完善“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等,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党建工作、集体经济、年度目标任务、人财物管理等规章制度,同时要防止大张旗鼓走过场、一丝不苟搞形式;第三,要抓紧监督考核的管理工作,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建议大力推行《工作日志》和《述职评议》制度,把日志记得实不实作为检验平时工作的印证,把群众如何评价作为考量履职优劣的标准,监督关口前移,考评收口封紧,从根本上解决庸、懒、散、不想干、不会干的“做官”病,激发基层干部想干、会干、干得成的“做事”潮。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各级干部只有带头敬畏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实现效能,才能赢得群众的信服。
四、要落实做细让群众满意
首先,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在如何鼓起米袋子、菜篮子、钱夹子、暖房子等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上出台具体举措,明确时限进度,一件一件抓好落实;其次,要在看病、入学、就业、养老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制订具体方案,分类建立台账,实行办结“销号”,一项一项细化措施;第三,要把工作的重点向老、弱、残、贫等特殊人群倾斜,把每一户、每个人的情况登记在册、挂图作战,一点一滴去帮去扶。此外,对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职称职务晋升等群众最关注的问题要及时体察、及时解决,不能推诿扯皮,不能敷衍塞责。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只有解决好群众诉求,不断给予群众尊严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赢得“最大公约数”。
各级基层干部要把“群众”二字根植于心中,说群众能听懂的话,办群众最期待的事,做群众心中拥戴的“头儿”。只有真正走近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提高基本能力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只有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夯实基础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只有让群众真正满意,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切实发挥。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