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忠祥:新时代的新使命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11-18 08:57: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新使命。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2002年吉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近年来,我们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聚焦“六个精准”,树立目标导向干;围绕“五个一批”,下足“绣花”功夫干;统筹“三支队伍”,攥紧拳头合力干;坚持“五抓五真”,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2300元标准下的4.8万人下降至目前3026元标准下的7705人,降幅达84%,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一、抓产业,真富民

  脱贫攻坚,产业为基。我们立足产业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走出了一条“1+X”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1”,就是苹果主导产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一县一业富一方”。苹果产业发展30多年来,我们历经引进推广、规模扩张、提质升级“三大阶段”,持续推进“五化五提升”,即:推进有机化生产,提升苹果品质;推进园区化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化管理,提升技术水平;推进品牌化营销,提升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化开发,提升市场优势,确保供给需求双侧发力,品质品牌双管齐下,全力把吉县打造成为“规模可观,品质绝佳,效益一流,山西领先,享誉全国,世界知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全县28万亩优质苹果,年产18万吨,产值7亿元,人均果品收入从2013年的7646元增长到2016年的1万元,年均增长33.8%,带动近3万果农脱了贫、致了富,占到了全县脱贫人口总数的83%,苹果成为了吉县农民脱贫的“主要依仗”,致富的“主导产业”。

  “X”,就是各类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种养结合,厚底色、亮特色,带动群众实现脱贫。为推进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我们一是帮扶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1个,带动脱贫1450人。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388人,带动脱贫1194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8万亩,带动脱贫1582人,促进了山增绿色、人增收入,实现了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二是引导贫困群众挣上“旅游钱”。彰显特色优势,依托壶口瀑布、人祖山两大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培训带动800余人在景区照相、演出、售特产、维护环境卫生,实现稳定脱贫。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先后举办了“壶口文化旅游节”“春华秋实”苹果文化旅游和“厚川味道”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发展“苹果采摘”“农家乐”,带动千余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鼓励贫困群众从事“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在东部川地种植蔬菜、小杂粮、中药材,在西部沿黄乡镇种植花椒、烤烟、核桃,全县共发展特色种植6.5万亩,带动脱贫6580余人;发展各类畜禽和林蛙等特种养殖36万余头(只),带动脱贫150余人,人均增收5500元。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79个,带动脱贫4740人,人均增收3000元。通过苹果产业主打,特色产业补充,全县形成了“众星拱月,遍地开花”的“1+X”产业扶贫新格局。

  二、抓精准,真脱贫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一是精准识别,严把“入口关”。对照“八不进”标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组织开展建档立卡“三个回头看”,全方位、多轮次,精准识别,动态调整,确保错评率和漏评率控制在0.7%以内,确保扶真贫。二是精准施策,严把“成效关”。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法”,靶向定位,对症施策。对于有苹果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主导,整合资金,发展园区,产业带动一批;对于无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动员企业,吸纳务工,携手拉动一批;对于有产业、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建合作社,代种代管一批;对于无产业、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推进低保、扶贫“两线合一”,社会兜底一批;对住房安全无保障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因病致贫的开展健康扶贫,对缺少技能技术的实施教育扶贫,政策惠及一批,全力下足“绣花”功夫,确保真实效。三是精准施工,严把“进度关”。坚持“项目围绕群众干”,定时限、把节点、快推进,扎实推进“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投资2.0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76户9376人,投资1.1亿元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确保真扶贫。

  三、抓党建,真引领

  脱贫攻坚,关键在党。一是强领导。坚持“点线面”结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衔接”的网络化组织领导体系。统筹面,成立了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总指挥部,书记县长担任组长、指挥长,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组织领导脱贫攻坚全面工作。主抓线,县委常委和副县长分别担任8个乡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长,包联指导脱贫攻坚基层工作。包联点,33名县级领导人人住村包点,现场办公,以上率下,带动全县党员干部逢一必争谋脱贫,逢旗必夺抓脱贫,争当表率干脱贫。二是强责任。建立了“县委负总责、政府抓推进、人大政协抓督导,组织部纪检抓考核,乡镇抓落实、村组抓实施”的责任体系,县乡村三级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层层夯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三是强“三基”。坚持以基层为“主战场”,深入推进“三五治村”“四议两公开”和“村级权力运行清单30条”,民主决策,规范办事,推动各项强农、惠农、富农和扶贫政策落地见效。选配86名优秀干部向脱贫攻坚一线集中,切实把乡镇党政班子打造成为加速脱贫攻坚推进的“催化剂”。坚持以支部为“桥头堡”,采用“党政干部+村党支部+农户”党建扶贫模式,积极开展“三活动一贯彻一督查”行动,加快推进“空壳村破零行动”,把村党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粘合剂”。坚持以党员为“主力军”,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围绕“五亮一争”,引领党员瞄准脱贫攻坚“风向标”,“走下去”“想路子”“拔根子”,争创“党员致富产业示范园(场)”,争当“党员致富户”,争做苹果“三新”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中当好“顶梁柱”和“排头兵”,把党员队伍打造成脱贫攻坚“润滑剂”。

  四、抓管理,真帮扶

  脱贫攻坚,帮扶先行。一是精兵强将,选对人。组织62名“第一书记”、102支驻村工作队、134个包村单位、2000余名党员干部和98名新招录大学生,坚持每周“五天四夜”,住村帮扶。派出13支攻坚小分队进驻重点难点村,选派76名干部到乡镇挂职帮助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帮扶力量,确保帮扶成效。二是扎紧“笼子”,严管理。坚持“扎笼子”,看“在不在”。下发《脱贫攻坚工作督查问责暂行办法十条》《脱贫攻坚负面清单二十条》,督促“三支队伍”真住真在真用心。坚持严督导,看“干不干”。组建了督查考核办公室,坚持“工作情况一日一报,督查巡查一周一次,工作日志一月一批”,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督促帮扶干部真抓真干真出力。坚持细考核,看“好不好”。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坚持“随机抽查,月月巡查,半年测评,年终述评”,将综合评定结果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班子评优、选拔任用进行挂钩,督促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真帮真扶真见效。三是扶贫扶志,举措实。围绕“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组织编印“一村一故事”,评选“五个一百”先进模范,开展“帮困解难送温暖”大走访活动,倡导驻村帮扶“六个同”,凝聚全民脱贫攻坚正能量,让群众认可认同,让群众满意点赞。围绕“扶智、扶德、扶志”,拍摄微电影75部,建造村德村史馆43个,宣传道德模范,弘扬“吉县精神”,用脱了贫、致了富的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拔掉“思想穷根”。

  五、抓对标,真见效

  脱贫攻坚,对标为要。一是安排早。年初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每月召开脱贫攻坚汇报会、推进会,做到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确保对标上级精神精准贯彻,对标计划安排精准实施。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脱贫攻坚两年行动计划”,制定了脱贫攻坚“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统筹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二是动手快。对标“贫困户退出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13项指标、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坚持问题导向,制订了《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督促各责任单位认理认账,立查立改,着力补齐短板,确保软件不软。书记县长亲自带队,一线指导,现场办公,针对共性问题集体开会解决,个性问题专题研究解决,确保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过程中,消灭在萌芽期,如期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三是标准高。坚持效果导向,按照“搬迁跟着产业走,模式跟着意愿走,标准跟着规定走,工期跟着任务走,干部跟着服务走”的思路,探索推广了“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建移民新村安置,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安置,五保集中统一安置和分散安置”的“5+1”安置模式,将搬迁与就业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同步推进,做到“两年任务一年完成”,全力啃掉硬件建设“硬骨头”,确保低成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过得好。

  下一步,在中央、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力量的鼎力帮扶下,我们决心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四个坚持”和“八条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努力以交好“吉县答卷”的实际成效,全力展现“吉县决心”、彰显“吉县担当”、办好“吉县事情”。

  (作者系吉县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