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旭东:对我市“省定特困板块”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思考

2018-02-03 09:08: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近期,笔者深入我市“省定特困板块”大宁县太古乡后腰村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研。后腰村位于大宁县城西南40公里处的黄河东岸,全村126户、4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41人。截至2017年底,该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915元,仅为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从全市范围来看,和后腰村“底子”相近的特困村还有很多。这些特困村要如期摘掉贫困“帽子”,关键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摸实“底子”,找准“症结”,开好“良方”,确保实现“方”到贫“除”。

  一、加快解放干群思想,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力”

  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后腰村长期在村生产生活的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93人,占总人口的22.9%,占长期在村人口的54.7%。这些中老年人长期以农为生、“靠天”吃饭,致富内生动力相对缺乏。特别是还有个别村民小组长本身就是贫困户,致富带富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是我市特困村的“通病”,要如期实现脱贫,首要一招就是加快解放干群思想。一方面应“走出去学”。鼓励引导村“两委”干部和致富能手主动走出去求学,广泛学习外地一些富裕村的经验,探索将本村争取回的政策“入股”富裕村,通过强弱联合巧借他乡“生蛋”。同时,可认真借鉴与本村“症结”相近村的脱贫经验,在常学常新中拓宽脱贫视野、广寻致富门路。另一方面应“沉下去教”。组织市县两级扶贫、农委、畜牧等部门成立扶贫政策宣讲、种养殖技术辅导、机械化能力培训等专业小分队,深入贫困村开办“田间课”,宣传上级扶贫政策,传授先进生产方法,通过常态化“帮教”,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力,彻底扭转政府“一头热”的扶贫局面。

  二、全力厚植绿色优势,努力探索致富“新路子”

  后腰村是我省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缩影”,村内沟壑纵横,气候条件恶劣,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长期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要如期实现脱贫,关键一招就是避“短”扬“长”,全力厚植绿色优势。一是造好“生态林”。后腰村人均耕地偏少,但荒山宜林面积大。可鼓励本村致富能手创办领办造林合作社,从贫困户数据库中精准筛选“护林员”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通过集团化造林实现“增绿增收”。二是办好“生态游”。今年我市将重点推进沿黄旅游公路主线工程建设,后腰村这些“沿黄”村落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可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机遇,将发展绿色生态游、黄河风情游、休闲农家游等作为脱贫“突破口”,全力加快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努力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实现“增美增收”。三是打好“生态牌”。2017年,后腰村把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作为主攻点,种植的红薯质量优,产出的乌鸡蛋营养高。但由于注册绿色、无机、无公害品牌仍需时日,导致特色农产品难以在短时间内将质量优势转化为收益优势。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加快对红薯、花椒、杂粮等农产品和乌鸡、肉鸡、生猪等畜禽产品进行相关认证,切实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以“生态牌”的拉动作用实现“增美增收”。

  三、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产销“一体化”

  对于特困村来讲,要如期实现脱贫,重要一招就是找准产业发展“坐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如后腰村可“三力齐发”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做大种植业。后腰村发展种植业有着良好基础,2017年,本村致富能手贾跃红牵头组织贫困户成立了红薯合作社,种植红薯120余亩,优质红薯产量达5万余公斤,年收入突破20万元大关。对此,可认真总结红薯规模化发展的经验,加快成立花椒、杂粮等合作社,真正变贫困户“单打独斗”为合作社“抱团取暖”。二是做强养殖业。发展产业仅靠内力不行,还必须巧借外力。2017年,后腰村12户贫困户各贷款5万元入股新大象集团,每户分红达7500元;17户贫困户在大宁刘静农牧专业合作社指导下养殖乌鸡,户均净增收达3000余元。对此,后腰村可持续深化村企合作之路,借壳生蛋,实现村企的共生效应。特别是在发展养殖业过程中,应坚持致富和环保并重,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加快现代化生猪、乌鸡养殖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变分散养殖为集中管理。三是做优农贸业。“滞销寒潮”是困扰贫困户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如后腰村的红薯、肉鸡等农产品无固定销路,每到收获季极易出现“滞销”。针对这一问题,可探索建立“大联动”帮销机制和“线上+线下”帮销模式,广泛动员各级机关企业和干部群众共同发力进行帮销,并通过开展各类农展活动、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全方位推介本地优质农产品,实现产销一体化。

  四、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

  政策落地不走样,是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一是科学搬迁“变村貌”。调研中发现,后腰村绝大多数村民仍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窑洞中。对特困村来讲,改变落后面貌先要改变落后村貌。可充分利用上级深度贫困地区整自然村搬迁政策,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治理两种办法进行“移民”。但“移民”既要充分尊重民意,也要加强科学规划,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大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二是加大扶智“拔穷根”。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办法。调研中了解到,后腰村27名高中适龄孩子,目前有7人在外打工,这一现象在我市其他特困村中也普遍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可依托“临汾技工”品牌创建,探索在全市中高职和技校设立培训班,给正在务工但仍有学技术意愿的贫困孩子开设“绿色通道”,通过“回炉”补课让其有把“真刷子”实现高薪就业,最终拔掉“穷根子”。三是政策落实不搞“一刀切”。调研时发现,由于上级下达的低保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名额有限,后腰村只能“贫中选贫”,这导致上级的一些政策红利未能实现“全覆盖”。扶贫政策落地,讲原则是前提,但也要讲实际,因“情”制宜,不搞“一刀切”。如针对后腰村无劳动力老年人占比较高这一突出问题,可积极协调下放更多低保指标,将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纳入其中,实现“老有所养”。此外,还可持续引深光伏、金融、电商、健康、民政等扶贫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努力提高所有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我市像后腰村这样的特困村来说,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加重了脱贫难度。但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坚定决心和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走出一条富有本村特色的“脱贫样板路”,确保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作者单位: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