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春节刚过,古县旧县镇旧县村贫困户李兴刚便穿梭于农机市场内,他正筹划购买一台拖拉机。这样既方便自己耕种,又能通过为村民耕种赚钱。
父亲早逝、母亲瘫痪,李兴刚很早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李兴刚不能像其他乡亲一样出门打工,仅仅靠着家中的几亩薄地生活。承包地全部是山地,土地瘠薄,无法浇灌,只能靠天吃饭,收益极少,生活捉襟见肘。2014年,李兴刚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李兴刚没有被困难吓倒,怀揣着“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摒弃“等、靠、要”的心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土地优势,土里刨食,誓要刨出一片新天地、实现脱贫致富。
古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晓芳是李兴刚的帮扶干部。她多次入户走访,与李兴刚交心谈心,引导着他学会憧憬未来、规划未来,激发内在动力,在思想上率先脱贫。逐渐地,他们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信任到依赖。他们共同谋划发展大计,制定种植、养殖、创业脱贫办法。有了明确的脱贫方向,李兴刚开始大步向着目标迈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旧县村的土地大量流转。李兴刚瞅准时机,一口气流转了40亩土地,走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2017年春季,攒足了劲的李兴刚一口气将承包的4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玉米,开始了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指望着一举发家致富。可是,天不遂人愿,由于气候、品种、技术等原因,李兴刚种植的玉米产量极低,严重打压了其发家致富的信心。
“这玉米,亩产仅仅200多公斤,扣除流转费、人工、种子、化肥,我还要倒贴七八千元。年底,我就把这些承包地退了。”李兴刚一脸无奈地对前来帮助他收玉米的吴晓芳说。吴晓芳认真地思考着帮扶户李兴刚的话,心里想道:“如果他把这40亩地退租,发家致富则更为艰难了。必须让他振作起来,就在这些土地上做文章。”
就在此时,石壁乡传来一则好消息让吴晓芳眼前一亮,当地有人试种大穗玉米成功,亩产达到1200余公斤。她立即带着李兴刚来到石壁乡考察,学习大穗玉米的种植。同时,针对李兴刚缺少资金的问题,她又帮忙联系邮政储蓄银行贷款。随后,李兴刚调整了种植规划,计划种植大穗玉米20亩。
李兴刚主动联系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海天宇农业公司,签订种植高粱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由华海天宇农业公司提供高粱种子,李兴刚负责种植。收获后,由公司按照1.2元的保护价收购。据测算,除去成本,每亩可收入1500元。李兴刚还计划购买一台拖拉机,提高劳动效率,提高耕作质量。有了拖拉机,自家土地耕种不仅可节省资金2000元,给其他村民耕地还能有12000元的收益。
李兴刚估算了一下今年的收入账:20亩大穗玉米,收入20000元;高粱、谷子、油用牡丹、柴胡等收入22000元;加上养羊、光伏发电收入8000元,预计年收入可达50000元。
李兴刚用行动诠释了:脱贫致富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有了改变现状的热情、脱贫信心,脱贫攻坚战一定赢。(李永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