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智慧气象,让生活更美好

2018-03-23 08:55: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3月23日,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智慧气象”。

  提到“智慧”,大家并不陌生,它表示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如今,随着电子商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均引入了“智慧”理念,“智慧中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应运而生。在这个庞大的“智慧”军团中,有一支队伍大家一定会很熟悉。

  大家也许和我一样,每天早上还没出门,手机中的天气小助手就推送天气提醒,“今天有雨,出门请带好雨具。”“今天有大风,出门要多穿件衣服哦!”……

  如果你到外地出差,刚定好行程,买下车票,手机就会自动推送目的地的天气状况。在路途中,每路过一个地方,天气小助手就切换显示不一样的天气预报。

  每每遇到极端天气,短信、网络和手机App又会第一时间推送预警信息,提醒大家做好防范。说到这里,大家都会猜到,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智慧气象”。

  气象的发展,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极有渊源。距今4700年前,在襄汾陶寺建成了世界最早的古观象台,开创了“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先河。

  1953年,临汾又建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气象台站。从简单的气象观测设备到天地空一体化观测网络,从经验预报到数值预报,从报纸、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到网络和手机App实时发布,再到数分钟就能全覆盖发布的天气预警,临汾的气象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走向智能、融入更多智慧的趋利避害史。

  截至今天,我市建成了以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7部小型数字化雷达为主的天气雷达监测网;建成自动气象观测站288个,土壤水分站16个、农田小气候站6个、城市内涝监测系统10套,气象监测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了预警信息电子屏200余块、预警大喇叭1300余套,气象信息员达到了4500余名,并且在全省率先开发“临汾气象”手机客户端,开通“临汾气象”微博、微信。同时,气象部门依托气象数据“云平台”,实现监测数据与预报和服务网络的有效融合,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仅2017年,全市就发送各类预警和气象服务短信457.8万条。

  也是在2017年11月,临汾市交通、气象、民航等部门联合,首次组织开展飞机增雨作业,这标志着我市基本建成飞机增雨基地,形成了覆盖高空和地面的立体化人工增雨体系。2017年,全市共组织开展人影作业84次,为临汾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建设和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一切,不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人工”走向“智能”的质变,也是一场最终需要实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科学博弈。

  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推进“智慧临汾”建设,积极打造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强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团结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将“智慧气象”更好地融入“智慧临汾”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为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新临汾做出新的贡献!(作者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