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新时代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标提速提质,洪洞县在实际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精神,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支撑,围绕党建引领、责任推动,精准施策、挖潜开源,着力实施“党建5+”,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做法有五点。
一是实施“党建+资产”,盘活资产资源促增收。紧紧抓住农村“三资”清理和土地确权契机,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所有权,使得全县90%的村实现集体土地发包收益。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努力将资源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兴唐寺乡、山头乡、左木乡等偏远山区乡镇的农村,将开发后的荒山、荒坡、荒沟承包给种养大户;全县有72个村通过房屋、门店、闲置学校、设施设备等集体资产实现租赁收益;赵城镇、堤村乡属煤焦企业聚集区,一些村将闲置的集体厂房等承包给企业,实现“变废为宝”。
二是实施“党建+项目”,依托招商引资促增收。大力推进“项目落地”、“新区打拼”战略,着力打造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甘亭产业转移示范园等经济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了一批转型产业项目,也为周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搭起了增收平台。如,引进的五洲昕宇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天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直接带动周边羊獬、上桥等5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河西新区入驻企业10余家,为周边村带来200余万元的集体收益。赵城镇永乐村兴办“红红火火”灯笼加工厂,解决了80余名妇女的就业问题,每年为集体创收10万元。
三是实施“党建+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增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规划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效林业等,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引擎。如,曲亭镇、淹底乡、兴唐寺乡和城郊的一些村着力发展果蔬产业,东西丘陵地区的一些村着力发展小杂粮、中药材种植业,万安镇、龙马乡的部分农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了集体土地收益。采取“支部+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曲亭镇东张村、万安镇曹家庄村大力发展池栽莲藕、大棚蔬菜,淹底乡东谷村发展速生法桐1000余亩,山头乡笔架庄村发展核桃2000余亩;支部负责土地流转、完善生产设施设备,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支部、农户、合作社按一定比例进行收益分红,探索出了一条资产变股本的长效增收之路。
四是实施“党建+服务”,拓展服务功能促增收。一方面,积极鼓励毗邻产业园区、工矿企业的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村民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发展的共赢。如,甘亭镇天井村、赵城镇沙桥庄村利用临近铁路货运站的优势,组建了装卸服务队,取得劳务服务收益;大槐树镇东冯堡村成立保洁服务队为3个木板加工厂、两所驾校提供服务;广胜寺镇、明姜镇靠近山西焦化集团的村积极为企业提供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等服务,每年都能取得不菲的收入。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城中、城郊村和集镇周边村,通过建设农贸、蔬菜、家具等市场,拓展服务群众功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大槐树镇城东村的农贸市场、后坡底村的商贸市场、常青四村的蔬菜批发市场等,立足优越的地理位置,每年都取得稳定的收益;尤其是辛村乡南段村利用集体积累资金7000万元建成丰禾市场,每年可为集体创收80余万元。
五是实施“党建+旅游”,提升旅游品牌促增收。立足大槐树根祖游、广胜寺镇名胜游、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红色游、兴唐寺及历山等山水游,融合文化、生态观光农业、餐饮服务等产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2017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77亿元,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大槐树镇弯里村利用紧邻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优势,由县上出资建成“洪洞小吃城”,建成“洪洞古玩城”,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大槐树镇秦壁村采取“支部+产业+市场+公司+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每年举办灯光节,2017年实现集体收入60万余元,形成多方位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作者系洪洞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