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建“乡村道德银行” 为脱贫攻坚聚力

2018-10-13 09:35: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建“乡村道德银行” 为脱贫攻坚聚力

——对蒲县山中乡探索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工程的调研

张冬

  今年6月份,蒲县在山中乡探索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工程,通过“存美德、取实惠”这一方式培育乡村好习惯、好风气,不断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短短3个多月以来,山中乡百姓的整体精神风貌、道德素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县委的设想: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蒲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为省定贫困县,今年将实现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蒲县县委、县政府定方向、选项目、投资金、聚合力、谋出路,大力实施“六个全覆盖”,各级帮扶队伍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一些贫困群众仍然主动性差、依赖性强,“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些群众甚至不扫“自家门前雪”,长期的物质匮乏导致精神的困顿,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家庭卫生都懒得搞,对村里公益事业也是袖手旁观。这些消极现象,不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而且抱着“等靠要”思想的人即便一时脱贫,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贫。

  这种精神上的“软贫困”,是比物质上的“硬贫困”更加顽固和复杂的难题,也更加考验县委、县政府的耐心与智慧。为解决“精神贫困”这块短板,蒲县在脱贫工作中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导入银行运行理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机制,于今年6月份在山中乡以村为单位设立“道德银行”和“同心圆梦超市”,启动了“乡村道德银行”建设工程,在全县先行先试。

  乡村的实践:让有德者有所得

  资金从哪里来,这是筹建“银行”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山中乡从县级拨付给乡村的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社会捐助资金统筹10万元,作为“道德银行”资本金,在所辖7个行政村均设立“道德银行”和“同心圆梦超市”。

  资金有了来源,设计出一套支撑“道德银行”运行的机制就成了关键。该乡制订出台了《山中乡建立“道德银行”开展“十星农户”评选活动的方案》《山中乡“道德银行”积分管理办法》《山中乡“道德银行”运行流程》等一系列制度,在每个村委成立“道德银行”办公室,为每个农户设立一个“道德银行存折”和“积分卡”,把农户的文明善行量化成积分存进存折。根据村民需求每月向“同心圆梦超市”提供价值2000多元的商品,明晰“物、分”等值兑换制度,一积分等价于1元人民币。每月25日,获得积分的村民持积分卡可以在超市换取等价物品。

  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进来争取积分,山中乡制定了《“十星农户”评选细则》,要求每个村每月要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一般农户中开展“思想进步之星、增收致富之星、孝老爱亲之星”等十个“星级农户”评选活动。《细则》确定了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村“两委”班子成员等“五支力量”进行推荐。帮扶责任人在驻村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每月做到贫困户走访全覆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按一定比例不定时走访一般农户(分月分批次走访,达到全覆盖),并有针对性地对照“十星农户”评选标准,发掘符合“十星农户”评选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一般农户,现场进行星级积分和发放,做好文字或影像纪实,并于每月15日前向村评议小组反馈。

  乡里赋予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每人每月500积分的发放权力,要求通过日常走访入户形式,对照“星级农户”评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农户发放相应的积分,并存入“道德银行”存折。对不符合标准或标准不高的农户,及时通过针对性地督促指导帮助整改提升,并做好后期跟踪回访。单项积分满10分,即可参加每月全村“十星农户”评选,获得村级“十星农户”的农户,村评议小组颁发“十星农户”证书,并额外奖励50积分,同时可以参加全乡每季度开展的乡级“十星农户”评选。获得乡级“十星农户”的农户将得到乡级证书和500积分的额外奖励,特别优秀的“十星农户”将由乡作为先进典型推荐上报县级有关部门进行宣传表彰。

  村民的反映:不蒸馒头争口气

  调研中,我们来到蒲县山中乡的“同心圆梦超市”,只见货架上摆满了油、盐、醋、洗衣粉、洗发水、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每一件物品都贴上了对应的积分标签。村民们要获得“超市”里面的物品,不是用货币购买,而是要通过参与人居环境提升、敬老孝老、义务劳动等文明善行活动获取相应的积分,用道德银行“储蓄卡”里面的积分来兑换相应价值的物品。

  这一天正好是积分的兑换日,前来“同心圆梦超市”兑换物品的村民同我们聊起了村里的“道德银行”。和80多岁老公公一起生活的尚记珍,刚刚用积分兑换了洗衣粉和卫生纸,她说孝敬老人本来就是晚辈应该做的事,现在还能参加“星级农户”评选,积分还能换东西,以后对老人要更精心照顾。村里的地震信息员郑俊华快人快语,她说自家日子还算宽裕,积分换取的东西对生活并不是多重要,重要的是积分带来的那个高兴劲儿,她表示在道德积分方面就是要和人攀比,把家里卫生搞得好好的,还要把广场舞跳得好好的,积极参加村里的集体活动,争取下次评分时得全村第一呢。刚刚从医院陪老伴做了双膝关节替换手术的贫困户刘全胜激动地说,党的政策好啊,手术花了20万元,个人才掏3000块,如今县里又搞道德银行,老百姓做了自个儿分内的事儿,还能存积分换东西,这往后更得把自家的事情搞好,要不然都羞愧哩。山中乡村民霍喜昌,家里邋遢没有得到积分,几天后主动邀请工作队前往他家检查卫生,去了以后的变化让大家都感到吃惊,霍喜昌说:“不蒸馒头争口气,要的不仅仅是积分,还有脸面”。

  截至目前,山中乡累计评选出“星级农户”52户,发放9000余积分,兑换3450分,实物兑换254件,真正实现了让有德者有所得。基于山中乡的有效实践和良好效果,9月14日,蒲县县委做出决定,开始在全县推广“乡村道德银行”建设工程。

  启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撬杆

  “道德银行”,村民存的不是金钱,而是美德。有钱存银行,可以生息;道德“存银行”,可以繁荣文明,凝聚精神。“道德银行”建设,不是十天半月的短期行为,而要用一到两年乃至更长的一个时间段,以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方式渗透到日常,对于“乡风文明”将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它是“精神贫困”向“精神富裕”转变的一个支点,撬动、激励、引导着村民们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把利器。

  “道德银行”拉近了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它抓住了农村老百姓的心理,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精神和物质双驱动的效应;它用一张道德积分卡做媒介,紧紧把干部和百姓连在一起,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农村“三基建设”的有力抓手。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宣传政策的同时,送积分上门,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山中乡的贫困户牟正齐能把国家扶贫政策和蒲县产业扶持政策原原本本地讲下来,被评为8月份的“政策明白之星”,获得了村委奖励的50积分,拿着积分换来的物品,他高兴地说:“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又是精神奖励,还能攒积分换东西,感觉真不错,党的政策真是好!”。

  “道德银行”唤醒了群众向上向善的积极性,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道德银行”建设营造的良好氛围,让勤劳、善良、友爱、互助的优良品质不断感染更多的人,将善行存入道德银行,取出的不只是物质奖励,更是农户传承美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山中乡贫困户王怀顺因癌症致贫,负债累累,曾一度思想消沉,不求发展。开展“十星农户”评选活动,让这个不服输的汉子自强不息战病魔,主动到鹿场打工,精神和物质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道德银行”改变了村民旧有习惯,夯实了乡村振兴的道德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是农民,而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道德银行”实施过程中营造的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正在持久感染并助推着村民旧有习惯的改变。各村在星级农户评选中,营造了“学榜样、讲文明、当模范、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加强了乡风文明建设,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山中乡干部说:“道德银行这一模式,把问题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过去村里的‘问题户’现在成了‘亮点户’。群众工作较过去好做多了。”

  “道德银行”虽然是“小工程”,但是凝聚的却是“大民生”。蒲县“乡村道德银行”建设,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系列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随着“乡村道德银行”在全县的推广实施,将大大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并为蒲县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