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我们深入古县岳阳镇张才村,针对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夯实基础,建好两委班子
张才村位于古县县城东约8公里,地处丘陵干旱区。全村114户314口人,耕地面积1360亩,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2011年临汾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工作队到该村开展定点帮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实地调查走访,与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座谈等形式,初步了解到:该村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主干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集体不但没有经济收入,反而还有欠账。村里农业多年没有任何发展,只靠旱地上种植玉米,纯属靠天吃饭,经济收入没有保障,属于特困村、落后村。改变贫困面貌,成为扶贫主攻方向。
在乡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张才村按照组织程序对“两委”班子进行了重新选举调整。从全村20名党员中选出了新一届村支部、村委会,8名“两委”班子成员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要在黄土坡上淘金”成为张才村党支部一班人的雄心壮志,大家共同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新班子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因地制宜,创新扶贫工作
为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工作队充分听取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的建议,同张才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共同商议,创新扶贫举措:调整种植业,发展蔬菜、药材、小杂粮、油用牡丹等特色农业种植;发展养殖业,引导村民发展土鸡饲养、养兔、养羊及饲养特色山猪、山鸡等;扩大林果业,村里目前栽植了6万株优质核桃树,户均526株,人均191株,已经实现全覆盖目标;发展加工业,筹建一座核桃深加工厂。6万株核桃到盛果期后,将年产核桃250万公斤,就要依靠加工增值,对核桃进行核桃仁、核桃油等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建小杂粮精包装加工厂,创立张才村品牌的“岳山红”系列杂粮包装产品,入县城、进超市、创效益;引导村民务工,每年农闲季节,组织青壮年劳力到县城及周边的厂矿企业打工赚钱;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协调市县两级扶贫部门,为张才村引进建设成一座100KV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产生收益10万元。通过谋划这些好点子、好项目,切实改变了张才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三、多管齐下,加大支持力度
强化资金贷款支持。该村通过物品抵押、土地质押、房屋抵押等方式向银行贷款,争取扶贫资金以及社会投资等多种形式广泛筹集资金,用于村里项目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支持。大力宣传推广种植示范户李丰荣承包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的做法,核桃种植大户李宝珠利用地垄种植核桃的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使全村村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聘请农业、林业、畜牧等方面的专家对村民进行授课辅导。组织村民到洪洞、曲沃、尧都区等地参观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生活水平;强化教育支持。村里成立助学基金会,对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进行补贴,五年补贴达3万多元,保证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强化工程支持。张才村申报市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省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投资290万元,在村东南侧河道水源地修建一处提灌水利工程,建成3个蓄水池,铺设管道实行农田滴水灌溉,使全村耕地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建成旱涝保收田,改变了张才村没有大面积水浇地的历史。今年村里建成了农业示范园区,种植了西红柿60亩,收益35万元;电商发展支持。发展建设互联网+电商超市,农产品全部上网销售和展示,解决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难、利润低等困难;强化观光农业支持。每年春夏秋三季道路两侧的油牡丹可供观赏,蔬菜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可供采摘,沿途的槐花,秋季的核桃、酸枣、沙棘可供欣赏,散养的土鸡、山猪、羊、兔、野鸡可供食用,光伏发电站可供参观,既可吸引县城及周边游客消费,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移民搬迁支持。该村共有上张才、红南庄和下张才3个自然村,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且大多数都是土窑洞,居住环境“脏、乱、差”。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该村实施了移民整体搬迁,57户村民住上了标准移民新房。
张才村村民们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通过辛勤劳动,新建了住房,购买了汽车,银行里还有了存款,村风、民风、家风氛围良好,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幸福安宁的新农村景象。
(作者系临汾市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