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浅谈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9-11-24 09:05: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脱贫攻坚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进入倒计时阶段,近几年来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从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但是,对于不少缺乏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主要靠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深度贫困地区来说,还需要建立一个让老百姓有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激发或者恢复其造血功能。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品牌化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特色农业(如隰县玉露香梨、吉县红富士苹果),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跟风,每个市、县政府要根据有关专家的权威调查研究结果,统一规划,各乡镇、村根据自身的土地、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进优良品种(如山东青岛“崔奇果蔬”合作社的“超级茄子”,亩产可达到4万公斤),打造特色农产品,哪怕是最常见的土豆、西红柿、黄瓜等,或者发展养殖业,关键在于符合实际,形成规模化发展。

  大宁县三多乡楼底村有机生态园是该村贯彻落实创建“七彩大宁”的决策部署,由股份经济合作社2018年实施建设的一座绿色、有机、循环、节能的示范园区,总面积50余亩。截至目前,已建成容纳60头牛的养牛场一座、葡萄大棚6座、香菇大棚2座。种植西红柿、黄瓜等有机蔬菜15亩,正在配套建设接待中心、水域系统、动物科教中心等。园区内所有种植完全按照“六不用”有机技术标准,牛粪发酵后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大棚及有机蔬菜地,种植、除草、收作等由合作社成员实施,目前葡萄、黄瓜、西葫芦等已经通过消费扶贫订单销售给大宁县检察院等10家单位。园区今年总收入20余万元,为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带动15户贫困户每户增收8000元以上。

  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村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等条件的限制,产品种类繁多,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很多农产品、水果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大宁县直单位、各乡政府及当地的果蔬市场,难以吸引大的果蔬批发商,渠道范围比较小;没有冷库,产品容易积压、变质。因此,需要中央、省、市及地方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向农业基础设施(如暖棚、冷库)、灌溉设施(水井、管道)等方面倾斜,可以最大限度地抵御自然灾害,解决贫困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品牌化提供基础保障。“一村一品”的关键在人,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无论是文化品位、市场意识,还是学习种养技能、加工技术,有了自我发展能力,“一村一品”就有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电商搭台,订单生产,实现农产品快速流通

  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民只敢种一些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因为这些农作物即便不会赚很多钱,也不会赔很多,所以收入水平只能在脱贫标准线上下徘徊。之所以不敢去尝试大规模的种植蔬菜、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或者发展养殖产业,主要是担心卖不出去。因此,找到稳定客源就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政府可以把类似的地区抽出几个典型作为试点,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富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每季度、每年通过相关的电商平台向贫困地区下订单的任务量,费用可以从各单位扶贫经费、福利费中列支,作为贫困地区农产品种植计划的一部分,同时可以面向全社会消费者推广,让农业生产不再盲目进行。

  要正确认识到“订单式新农业”与“消费扶贫”是有本质区别的,消费扶贫是短期的,有什么买什么,帮扶单位购买的农产品中有发霉变质的农产品,容易造成贫困户的依赖心理和帮扶单位对消费扶贫的排斥;“订单式新农业”是长期的,变成要什么就种植生产什么,在满足订单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一部分市场需求,逐步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恢复和激发农民造血功能。一旦看到村里有高收入,自然会吸引一部分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定的人回乡创业,也解决了农村缺劳力和“空心村”的问题。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各种电商平台及物流公司基本覆盖到县、乡、村,可以大力推广专门致力于扶贫项目的电商平台(例如达必达生鲜直供、拼多多、美团等)承接富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的订单,各县、乡负责统一规划种植、生产方案,各村专业合作社负责指导农民种植、生产、收购、包装、贮藏,同时配合物流公司发货,使农产品以最快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

  (作者单位:临汾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