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建立诚信机制,近些年来,市场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吁建立中国的征信机制。但是,当国家真正准备出台相关的法规时,媒体和公众却争议不休,这并不是公众反对建立征信机制,而是担心征信的权力和公民个人信用记录被滥用。
这并非杞人忧天,尽管《意见稿》在限制征信权力的方面作出了不少规定,比如不得收集家族出身等个人信息,不得将获得的信用信息用作与信息主体或征信机构约定之外的其他用途,个人每年有一次免费获取其信用报告的权利等等,但是,这种规范仅仅是在征集信用信息方面,然而,对于公民的信用记录在哪些方面会限制公民的贷款等相关权利方面,《意见稿》并没有涉及,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如果说在银行直接从事业务,自身不守信而导致不良记录,从而限制了自身借款的权利,还可以理解,那么,由于手机欠费等与银行业务无关的事情产生不良信用记录从而限制公民从事贷款等权利却须慎重。因为,这种手机欠费其实有复杂的原因,不可简单而论。因此,除在银行发生的不良信用外,其他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要与银行的不良信用记录联动,限制公民在银行贷款等权利须特别慎重。现在,央行称,今后个人水、电、气缴费情况,欠税情况等都将纳入信用记录。这种未经慎重考虑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联动真让人有些后怕。
第二,信用不良记录的使用并没有区分“善意”和“恶意”,也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比如被别人冒用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产生信用卡欠费记录,如果不区分对待,就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
还比如水、电、气缴费的问题,有网民就认为,水电煤气费的收费标准应当由所有涉及到的民众进行投票确认;相关企业必须建立畅通便捷的缴费渠道并不得收取任何手续费;相关企业必须在每月收费前提供收费详单,并预留10天以上时间给公民查证质询;如果因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公民欠费,在公民提供资料证明后相关企业必须主动向银行提出取消不良信息记录。”事实上,在我们这个“民以吏为师”的社会,公民不诚信状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跟银行、电信、电力等公营单位和政府机关自行其是、霸道、垄断、滥用公权力、不讲诚信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首先解决他们的公信力问题,就匆匆出台规范公民诚信的规定,特别是随意使用诚信记录,就很难让公民真正讲诚信。
事实上,对于公民不良信用如何使用,应当由公民进行充分讨论、进行立法听证,由人大制定法律来规范。现行状况却是,如何使用各种公民的不良信用记录完全由银行或者相关机构单方面说了算,而《意见稿》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涉及,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杨涛)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