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考生们有的选择出门狂欢、有的则宅在家中封闭自己、有的茫然空虚不知所措、甚至有人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压力骤减之下,考生极易走向极端。据了解,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少,高考之后的两周,被认为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家住粮食局小区的张宏,现如今是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回忆起去年考后生活,他用“极尽疯狂”来形容。“走出考场的瞬间,学习压力没有了,之后的日子‘狂欢’成了主旋律。每天时间都排得满满的:喝酒聚餐、唱歌、打网游等等,日子过得黑白颠倒、天昏地暗。”张宏表示,反正高考结果好坏也改变不了了,那就释放一下十几年来的学习压力。结果这样的暑期生活持续一个月后,某天他突然觉得头晕目 眩,四肢无力,恶心想吐,去医院检查结果为持续性不规律的生活将生物钟平衡被打破,再加上饮食不均衡,营养没有得到保证,从而导致血糖过低。张宏为自己的过度放纵后悔不已。
张宏属于过度狂欢型,而杨雅琴考后的生活却是另一番场景。“当时考完觉得发挥失常了,晚上都睡不着,经常被高考失利的梦惊醒。”杨雅琴回忆道,那段时间基本不出门。高考结果出来后,杨雅琴的分数与平时模拟考相差近百分,此后她的情绪非常低落,不愿意和家人、老师、同学交流,整日将自己关在家里,哪里也不去,吃不下也睡不着。“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至大学,她难以融入集体,经常独自一人生活学习,也不热爱社团活动、与人交际,最后还是去了校心理健康咨询处,自己的心结才渐渐打开,开始新的大学生活。”杨雅琴说道。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存在像张宏和杨雅琴的情况外,高考后茫然无目标、情绪暴躁等情况也十分普遍。高考后如何管控好自己的生活,遏制心理问题滋生,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毋志荣。
“针对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这是接受挫折教育的最好时机,家长要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让孩子明白挫折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它会将人磨砺得更加成熟,在今后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而对于过度放纵型考生,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解压方式,不要让孩子放任自流或无条件满足孩子一切需求;茫然空虚也是考后经常出现的现象,高考虽结束了,但未来道路还很长,学生可以试着规划自己今后的生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等。”毋志荣道。
那高考之后,怎样才是释放压力的正确方式?毋志荣表示,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在旅途中增加知识见闻,也放松了身心;暑期生活挺长,学生可以培养一些业余爱好,比如学乐器、美术等;不愿出门的,可以在家多陪陪父母,看看课外读物,提高知识底蕴;或者报个健身班、游泳课之类的。(李羿玫)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