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项利益诉求交织复杂,人们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执行难”也日趋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如何破解执行难题,清理执行积案,也成为了法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日,记者跟踪采访了尧都区人民法院执行个别案件的全过程,探究了“执行难”的部分原因,也捕捉到了法院执行工作中的创新做法。
尧都区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驻人口达120余万人,矛盾集中而且复杂。该院2009年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1253件,今年1-6月份受理各类执行案件652件,在全市法院系统位于首位,“执行难”问题尤为突出。2010年以来,尧都区人民法院以公正与效率为中心,坚持刚柔并济,大力加强执行工作,努力扭转被动局面,以满足人民的司法新需求、提高司法公信力为目标,他们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能让社会信任、人民信服的“阳光执行”之路,让执行更加公开、透明和公正。
执行案例
原告王XX所有的解放奥威半挂牵引车在临汾市从事煤炭运输业务。但因与被告之间存在经济纠纷,2008年12月22日晚9时,被告带人强行扣押了该车,已历时一年半。双方多次协商未果,被告拒不返还被扣车辆,原告诉至法院并提出了财产保全,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两次去采取诉讼保全,均遭到强行阻拦,扣押未果。尧都区法院于2009年9月20日作出判决,判决被告在判决生效后五日内返还原告王XX解放奥威半挂牵引车一辆。
但判决生效后,被告拒不返还,王XX申请法院执行,法院于2009年12月16日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一直未能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且在法院强制执行过程中,多次给执行设置阻力,拒不交出相关车辆手续。为保证圆满执行这一案件,2010年7月8日,在副院长李高岭的精心安排部署下,以执行局教导员段成刚为总指挥、副局长屈文明为副总指挥,带领执行人员、法警等采取统一行动执行该案。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执行,尧都区人民法院还特邀了两位临汾日报的记者共同参与,目的是通过“见证执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一举措也是该院在破解“执行难”的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
对话法官
执行局教导员段成刚谈及平日的执行工作,颇有感慨地说:“执行真是一件苦差事,起早摸黑,有时候一天都吃不上一顿饭,还经常会遇到暴力抗法事件。而且由于案件较多,执行人员有限,每位干警都疲于奔波。
有些案件前后跑上十几趟都被执行人千方百计地躲避或百般刁难,就这样还不时有申请人的质疑和投诉。此次执行邀请记者来参加,一方面增强了社会参与度,使我们的执法更透明;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对执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尧都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高岭说,“执行难”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案件判决后不能得到及时执行,在当事人看来判决书成了“一纸空文”,极大削弱了司法的威信和公信力。以前,“执行难”总是法院自己在说,为什么这么难,到底难在哪里,老百姓并不理解,也不接受。对此,我们就从社会公信力入手,努力寻求一条破解“执行难”的新路子。而公开、公正的阳光执法就促使我们想到了“见证执行”。“见证执行”就是法院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阳光充满执行工作的每一处。不仅密切联系了群众,也增进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感,促使社会各界共同为执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见证执行”本质上是执行监督,它打破了以往执行工作的局限,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避免了监督不到位、不明确的情况,也能加深社会对法院工作的理解。
通过不断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工作,不仅规范了执行行为,也能促使我们工作更加务实。今后,我们还将借助“见证执行”拓宽监督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执行过程中,借助多方面的社会力量来共同压缩“老赖”的生存空间,也使普法宣传更加深入广泛。
见证执行过程
7月8日上午9时,随着教导员段成刚一声令下,早已守候多时的执行局一班人迅速奔赴执行现场。
大约10点左右,工作人员以及原告到达被执行人厂房。由于被执行人在外出车,厂子里只有其母亲、妹妹和妻子。虽然是强制执行行动,但执行局的人员却秉承和谐的执行理念,除了段教导员和几位工作人员进入厂房,其余的执行人员、法警均在厂房外的车里待命,目的是为了不制造紧张的气氛。
执行人员先是向其母亲说明了来意,开始时,老人家的情绪异常激动,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解。随后,大家转变了话题,开始和被执行人的家属拉家常、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为其做思想工作。并把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叫到一起,当面为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这时已11点左右了,调解工作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但被执行人的母亲仍然坚持不让执行人员靠近被扣车辆,同时,还有十余名妇女围着被扣车辆。作为见证人,此时记者才真正理解了为何总是“执行难”。本以为这个时候执行人员会采取强制执行的办法,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执行人员并没有放弃说服教育,而是从一名执法者转变为宣传员,大家齐心协力,从法律的角度为其分析利弊,力争顺利解决这宗“棘手”的案子。而此时,又是半个小时过去了,也许是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打动了几位当事人,经过执行人员的不懈努力,几位当事人终于答应愿意与执行人员和被扣押车辆一同回法院调解。就这样,在没有使用任何强制措施的情况下,一起强制执行案件圆满执结。
记者感言:
一直以为法院的法官都很严肃、不苟言笑,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依法办案。没想到现实中的法官会这样耐心且平易近人,办起案件还那么细心周到,对各方利益的衡量更是细致入微。
通过参加这次“见证执行”,记者真正体会到了法院执行工作的艰难和不易,也更加理解了执行法官的酸甜苦辣,更被他们准确的判断和丰富的执行经验所折服。相信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见证执行”的活动中,会使我们的执法更公平、透明、和谐,也会使执法逐渐成为百姓心中的阳光行动。
(记者 景文婷)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