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任重而道远(图)

2010-12-27 09:1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各行其道各尽其责 闫锐鹏 摄


堵车,作为当下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疏“堵”,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愿。那么,如何缓解并治理让我们苦不堪言的堵车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纷纷建言献策,以期解决这一难题。

加快新城扩建步伐,拉大城市框架

马志正,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授。他说:“不能否定的是,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综合各个地区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所有城市都将加快新城扩建,分散目前过于集中的区域功能作为一个长远的规划,结合实际也能够证明,这是治理城市拥堵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各项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对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位于市区滨河西路的新医院,作为市重点工程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可以预见,当该项目竣工后,将有效缓解我市城区最重要的主干道之一——解放路的交通压力。
与马志正教授抱有同样观点的市民不在少数。做物流管理工作的市民刘宏伟说:“目前市区的商业、行政、教育等诸多资源‘扎堆儿’,这个问题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中一定要解决好。如果能将明金、百汇等商贸市场迁至城外,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那么可以想象到,解放路、五一路的交通状况必定有所缓解。所以说,合理分配资源是治理堵车的有效手段,希望能将这一措施扩大到包括教育、医疗、商业、行政等各个领域,在我市形成多个中心。”

倡导文明出行 抵制交通陋习

各种违反交规的行为是引起交通堵塞的“罪魁祸首”,这一观点被许多市民所认同。
市民张先生说:“机动车随意停放在道路两侧,‘特权车’、‘霸王车’违章行驶、自行车、电动车明目张胆闯红灯,行人毫无顾忌地乱穿马路,这些现象屡见不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处罚力度不够。我觉得可以考虑对包括自行车、电动车在内的违章行为采取经济处罚,相信成效非常明显。”
“不能否认的是,如果将‘违规就罚’作为整治手段必将引起广泛的质疑,也会在短期内将交警等管理部门推向风口浪尖。”面对记者的怀疑,张先生依然坚持他的观点:“我认为,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长期的目标和任务,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对自行车和电动车闯红灯和占道行驶,就采取暂扣车辆和经济处罚的手段,决不姑息。”
为深化我市“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主题活动,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和消除各类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我市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这一活动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文明交通行动”,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按序排队通行、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以及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遵守交通信号等文明交通行为。同时,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即坚决抵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危险驾驶行为。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12月20日下午,正在鼓楼南公交站等车的小徐说:“我家在北孝社区,每天上班我需要先乘坐9路公交车,乘坐两站后在坂下站再换乘2路车,再乘坐三站后到位于鼓楼南的公司,仅仅5站地的距离还需要换乘很不方便。所以我开车上班的次数要多于坐公交车的次数,如果公交公司能增加运行线路,让我一次抵达不用换乘,既方便我出行又降低了交通成本,那我何必还开车呢?”
数据显示,市区内共拥有运营线路23条,公交车拥有水平7.01标台/万人,运营线路网密度3.2/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全国中等规模城市平均值的77%。公交线网分布不均、线路覆盖率低成为公共交通发展的“瓶颈”。
马志正教授告诉记者,在全国各地治理交通堵塞的各项措施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所以,公交出行在出行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对缓解交通拥堵成效越明显。
由此可见,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线路与班次,提高市民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结构比重,也是治理堵车的有效措施。

引导绿色出行 缓解通行压力

市民刘俊峰说:“我市有相当一部分人开车上下班,但工作地点与家庭住址的距离很近。我一个亲戚家住在体育南街,与他贡院街的单位仅两公里的路程,却还每天开车。”
“在市区,如果是从家到单位距离较近的市民,骑自行车所耗费的时间甚至会比开车还少。”通过亲身感受,年轻人张雯将新买的FO汽车停在车库,开始选择骑自行车上班。
如今,由于骑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在锻炼身体、降低交通成本、节能降耗、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全国许多城市成为“潮流”。
“引导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政府应该起主要引导作用。”张雯表示,此举重在缓解市区各主次干道和支线的交通压力,提高通行能力。她认为:“如果能有30%甚至更多的车主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那么令人头疼的拥堵现状将得到明显改观。”

规范交通秩序 营造良好环境

刘宏伟说:“小摊小贩占道经营将行人挤到非机动车道,行人又将自行车、电动车挤到了机动车道,导致道路通行能力大幅降低,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必须取缔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和随处可见的‘黑三轮’”。
作为解决道路拥堵的办法,这一说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同。
马志正教授表示:“严查‘黑车’、严管‘特权车’、取缔‘黑三轮’是规范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必然措施。”
针对“屡治不绝”的小摊小贩占道和“黑三轮”现象,马志正教授建议,应该由政府牵头,组织城管、客运等主管部门和交警、城建等相关部门共同协作、联合执法,开展大力度、大范围的整治行动。同时,今后要对“黑三轮”保持高压态势,严防“死灰复燃”情况的发生。

实行错时放学制度

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路段,在高峰时段都是交通拥堵的“重灾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市交警部门给出的建议是:实行错时下学制度,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
作为家长的市民刘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她既是交通拥堵的“缔造者”也是“受害者”。她说:“开车去接孩子,去的晚就离得远,去的早就被堵的走不出来。每次都得半个多小时。天天如此、苦不堪言。”
刘女士对交警部门给出的在高峰时段,附近范围内交通堵塞状况严重的中小学校,应该采取错时下学制度,缓解交通压力的建议深表赞同。她说:“如果能错开不同年级学生的放学时间,我们当家长的,也不会一窝蜂地挤在一起,校园周边的交通拥堵现状肯定能得到缓解。”
除此以外,许多措施着眼长远,能够对市区交通压力的缓解、交通秩序的规范形成深远影响。
我市交警部门建议,为了避免新建住宅小区、商业区域等项目对以后的交通环境形成影响,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城市规划的同时进行交通规划,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尤其是新建项目,不应再出现重蹈覆辙现象,使新城区再次出现交通拥堵等。
马志正教授认为,治理交通拥堵,还应该着眼于市区立体交通的规划,完善城市立体通道的建设,从而增强城区道路承载能力。
市民刘女士提议,学校应考虑推出校车接送服务,既能“解放”家长们天天接送孩子之苦,又能解决校园门口的堵车现状。
广大市民对解决我市城区堵车现状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体现出他们对良好的交通环境的高度期盼。
12月23日,备受堵车困扰的一线城市北京,在经过意见征集后正式对外公布交通治理新措施,其中包括限行、限量、限牌、停车收费等多项措施,再次引发热议。
不能否认的是,停车费的上涨将加大广大车主的负担,单双号限行制度也为广大车主带来不便。
有如此前车之鉴,面对“城市病”的侵袭,可以预见,如果我们还不积极地行动起来,维护我们的交通环境。那么,如同一线城市“堵车时代”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必定不能幸免。
疏导市区交通拥堵,是广大市民的迫切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让我们携手同心、多管齐下,破解拥堵难题,化解交通矛盾,构建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

(记者 柴云祥)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