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 看咱爸咱妈

2011-02-01 10:2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开栏话 为贯彻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关于切实做好春节期间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报道的相关精神,充分宣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效,生动展现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信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本报即日起开办“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推出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来自基层的报道。

寒风料峭中,2011年的春节正掀开面纱,款款向我们走来。岁末年关,父亲的酒有人陪着喝吗?母亲跨越万水千山的呼唤能否唤回他乡的游子?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过年、回家、团圆仍是我们这个社会一成不变的主题。日前,本报几位记者分头行动,走近渴望团圆、渴望回家过年的他和她,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生活。

无论如何都得回家


25岁的韩雪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服装批发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因为工作原因,去年春节没能回家。“我们公司开了联欢会庆祝春节,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在外过年,一开始还感觉挺新鲜的,后来就开始想家了,给我妈打通电话后,刚听到她的声音,眼泪就“稀里哗啦”往下掉,我妈吓坏了,以为我遇到什么难处了呢。”韩雪说。
“今年无论如何都得回家。”韩雪告诉记者,“拿到票的时候,我‘恶狠狠’地亲了它一口,你肯定无法想像我当时的心情。” 妈妈为了迎接韩雪,特意做了她最爱吃的稍子面,韩雪一边从行李箱里变戏法般往外掏着给家人买的过年礼物,一边看着围在自己身边的爸爸和哥哥,笑得满脸灿烂,“对我来说,稍子面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家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回家,真好!”

给妈妈带份“重礼”


租住在市区洪家楼南街的张峰,是来自运城市的一位小伙子,2005年大学毕业后,张峰在我市某汽贸公司担任销售员,5年来,他凭借着高超的业务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并被晋升为公司销售经理。
面对采访,张峰话未出口眼圈就先红了:“为了把我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爸爸妈妈付出了太多,为了报答他们,毕业后我一心想着挣钱,有时候一年都难得回去一次。我知道妈妈最大的心愿其实是希望我能早点儿成个家,可是我一直假装不知道,甚至有时候不回家过年也是烦她帮我张罗这件事,直到前段儿时间爸爸偷偷告诉我说,妈妈其实已经病了很久了,怕我分心影响工作一直不肯告诉我……”片刻沉默后,张峰的语气变得欢快起来。“为了弥补我的过失,今年过年我不仅要回家,还要把‘准媳妇’带去给他们‘过目’,车厢里那张结婚照就是我送给妈妈最好的过年礼物。”
“走过的世界不管多么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上午9点,张峰开着新买的轿车,带着女友踏上了回家的路,车厢里传来王杰的《回家》。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对于张峰来说,他的爱情之旅和归心似箭的心情已经融为一体。

团团圆圆就是福


儿子在上海工作以后,陈大妈和老伴除了平静度日之外,偶尔也会有些小口角。“孩子不在的时候,总感觉家里边好像缺点儿什么,有时候吵架了,都没个和事佬,有两次我们正吵得不可开交呢,孩子正好打电话进来,我们马上就停战了,都争着稀罕他了。”陈大妈的老伴儿插话说。
想儿子的时候,老两口会把儿子从小到大的照片摆在桌子上一张张翻看,边看边回忆拍照片时的情形,常常笑着笑着眼圈就红了。
“孩子每次回来,都会带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会给我们留很多钱,嫌我们总舍不得花钱,日子过得清苦,其实啊,只要孩子过得好,我们就放心了。做父母的,啥也不图,啥也不要,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就是给我们最大的安慰、最好的礼物了。”陈大妈告诉记者。

敬老院里的喜与忧


来自太原的侯健诚老人正在院长侯俊茹的搀扶下散步,78岁的侯大爷来敬老院快两年了,说起在敬老院的生活,侯大爷打开了话匣子:“这儿好哇,有卡拉OK,能下棋、打麻将,敬老院成立了老年协会,还让我当了会长为大家伙儿服务,忙起来挺充实的。侯院长比我的子女还亲,因为我天天都能见到她,问寒问暖的,我有儿有女,但自从来了敬老院,他们一次也没来看过我。”老人边说边用袖子擦拭着眼角。
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里,炊事员霍艺山正在忙碌地洗菜做饭,霍师傅介绍说:“老人们口味不一,为了让他们吃得舒心,敬老院干脆让老年协会的几位老人自定菜谱,餐餐不重样。”
敬老院的张晋津书记告诉记者,“现在办敬老院不如办幼儿园,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家长们慌忙就跑去了,敬老院的好些老人,子女们把他们送来后,一年都难得来看几次,来也只是送些衣物。”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敬老院的36位老人中,只有3位老人被子女接回家过年,年前还会接走几个,但人数不会太多。
“我们还是希望子女们能把父母接回家吃个团圆饭,哪怕大年三十接走,初一就送回来。老人们需要的是亲情,每逢有子女来接老人回家过年时,别的老人就会闹情绪,像小孩子一样不吃不喝,我们看在眼里鼻子都酸酸的。”院长侯俊茹对记者说。

短评 年,到了,家,近了,爸妈盼儿归的双眸让忙碌了一年的游子情牵梦绕、归心似箭。今天这组报道,让我们又一次真切体验着“孝为立身本,家是国根基”这个平凡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真切体会着“团团圆圆过年就是家的福祉,万家和谐欢乐就是国运昌盛的根本”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爸妈盼儿归,不在意你精心挑选的那把按摩椅,不关心你大包小包买回的营养品,你捧上的那一叠叠充满孝心的崭新人民币又何尝不是被他们悄悄积攒起来供你应急?所有父母心里只有一句话:什么也不缺,只要能全家团圆在一起过年!
父母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热血过,也有过健壮的体魄,也有过曼妙的身姿,如今,他们眼花了、背弯了,腿脚也不灵便了,年迈的他们是长大后的我们繁忙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我却是他们 的全部,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年年见儿女平安归家。别说你很累——父母为你累了几十年,你只能为他们“累”个年;别说你太忙——钱永远挣不够、赚不完,但要慎防“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久前,子女“常回家看看”被热议入法,当“回家”遭遇“春节”,这原本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真的能被法律约束吗?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约束也很难被约束的传承,需要的仅仅是去用真情温暖父母渴盼的心……
无数个“家”构成了一个伟大的“国”,千万欢乐祥和的家才能编织和谐中国的瑰丽诗篇,国盛家道兴,家和国运昌,修身、齐家、治国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血肉情缘。
回家过年,推门喊一句:爸妈,我回来了……

(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侯映坤 姚建 张康 张睿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