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城市环境学院教授解读白色污染危害

2011-06-01 09:2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3年后,超薄塑料袋是否已经销声匿迹?各类废旧薄膜和泡沫塑料餐具是否明显减少?在经过广泛的调查走访后记者发现,现状不容乐观。
记者走访了位于市区科委巷的农贸市场、体育北街中段的菜市场,也走访了市区大街小巷的早餐摊点、水果摊点后看到,超薄塑料袋依然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早餐外卖的包装材料“主力军”。
如此现状,使实施已长达3年之久的“限塑令”置于尴尬的境地。
有人说,过多过滥的使用塑料包装,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白色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到位。
那么,白色污染究竟能给我们生活的城市和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又如何才能让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在塑料袋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记者专程走访了山西师范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张继前。
“目前有这样一个名词叫做‘视觉污染’,很多人认为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等各种材料被丢弃在所生活的环境中,破坏市容,影响美感。更多的人对在风景名胜、人文古迹等旅游景区出现的废弃塑料制品反应强烈。”张继前表示,虽然“视觉污染”也是塑料袋的危害之一,但是对塑料袋污染的认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污染上,更重要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他向记者讲解道,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于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产的,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
“所以目前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大都采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是这两种处理方式并不利于环保。”张继前教授表示,废塑料的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埋在地里的塑料袋,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对土地有极大的危害,会改变土地的酸碱度,严重污染土壤,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随后,张教授拿出一部厚厚的专业书籍翻开,记者在资料上看到,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深受顾客和商家的喜爱。
“这在当初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却在100年后的今天,给咱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 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张继前说。
针对各类早餐摊点经常使用超薄塑料袋来盛装入口食物,张继前说,能够装入口食物的塑料袋必须是达到食品级标准的专用食品袋。
他认为这种达到食品标准的塑料袋由于成本相对超薄塑料袋高一些,目前大多数早餐摊并没有使用。据他了解,早点摊上使用的大都是价格低廉的薄膜塑料袋,多以聚氯乙烯为原料加工而成。
“这种含有聚氯乙烯的塑料袋,遇到高温会释放出铅等有毒物质。”张继前认为,当温度超过50℃时,塑料袋里面的有毒成分就会渗出,从而污染食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当温度达到80℃,会遇热熔解,释放出有毒害的物质来。“特别是现炸的油条和新鲜的豆浆,虽然食物新鲜,但大多是80℃以上的高温。温度越高,塑料袋中有毒物质的活动越活跃,这就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限塑令的实施,正是为了解决或是缓解由于塑料袋的过度使用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张继前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限塑令的确是一项维护环境、保持生态、造福后代的好措施。他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塑料袋的严重危害,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