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家万户 邮递人间温情

2011-09-06 18:1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开栏语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8月上旬,中宣部等5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各级新闻媒体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
为了落实市委宣传部在全市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要求,本报从即日起开设专栏“一线采风”。本报记者将走近各行各业,体验各种职业的酸甜苦辣;将走进小区,分享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将分赴17个县(市、区),见证城乡巨变的辉煌历程。该组报道将通过记者基层真实的生活体验,感触一线最鲜活的生活,通过记者们朴实的语言、清新的文风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


有人说,新闻记者是最接触社会基层的职业,因为要采编社会万态,因为要报道百姓呼声。然而,还有一种职业同样也时时刻刻接触着基层,牵挂着百姓,这就是邮递员。9月5日,记者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在陪同邮递员进行投递的工作中,切实体验到了这个职业的辛苦。
上午7时,当记者来到邮政局时,邮递员们已经开始了系统地邮件、报纸分拣工作,他们将一份份邮件和报纸对照地址划分,分拣到不同的抽屉里,然后再将每一个抽屉中的邮件、报纸按照投递的路线图标号,按顺序整理,最后才装包上车,开始投递。记者详细了解了一下,光整个投递工作的准备时间就需要3个多小时,期间的工序更是复杂繁琐。随后,记者跟随邮递员李爱英开始了一天的体验生活。
李爱英负责的投递辖区在水塔街的莲花池一带。早上8时30分,当记者和李爱英来到水塔街时,很多正在街口吃早点的市民纷纷纷与她招呼。李爱英告诉记者,她干邮递员已经6年了,一直负责这片儿的投递工作,所以和这里的居民非常熟悉。
“有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却并不知道我们在投递每一份报纸前都要先制定好路线图,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区域100%的熟悉度了。”李爱英告诉记者,她负责的这片区域,居民小区非常集中,很多需要投递服务的居民居住在巷子深处,为了节省时间,能够根据情况临时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张简捷的路线图就成为了邮递员的必修课。
在水塔街人行家属院,李爱英来到一排邮箱群前,打开箱箱,熟练地将不同的邮件和报纸放进去,一边放一边边对记说:“邮政部门给每个用户都安装了报箱,大大地提高了邮件投递效率,邮递员们也不用楼上楼下地跑了,但这却需要邮递员对用户邮箱非常熟悉,要不然就会放错,对读者造成不便。”上午10时许,当李爱英和记者沿途来到莲花池的某巷口时,李爱英突然停下自行车,让记者在此处等候,她准备单独进去投递。在记者的再三询问下,李爱英才支支支吾吾说,她将要去的这个巷子是一大片土路,因刚下过雨,路面很泥泞,行走困难,而且她仅投递一份报纸,因此不想让记者跟着她去遭这个罪。
“里面怪泥的,你遭这个罪干啥!”李爱英一句朴素的话语,却感动了记者。记者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紧紧跟在她的后面,看着她推着自行车艰难地淌过那片泥泞,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出报纸放进报箱,记者取出相机,让镜头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瞬间。
上午11时,李爱英的邮递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在莲花池的申女士家,她并不像之前那样将报纸放进报箱,而是直接送到了老人的手中。她告诉记者,每次来这位老人家都要进来看看。“可是我们百姓的好邮递员啊,我每天的精神寄托就在这张报纸上面,小李每天都会给我准时送到,既送来了报纸,又送来了温情。”申女士说。
当日上午,李爱英的投递用户共有200多家,累计行程近30公里,全程程时4个小时。李爱英为了早一点将邮件和报纸投递到用户手中,中途没有休息,连一口水都没有喝。
上午的投递工作结束,天空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李爱英笑呵呵的说:“真是太好了,咱们赶在下雨前将邮件投递完了,读者不用冒着雨出来取了。”话音刚落,她便消失在人群之中,赶回邮政局准备下午的投递工作了。(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