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7 15:4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每天工作11小时
凌晨4时,整座城市都还在睡梦中,往日繁华喧嚣的解放路也终于得以沉寂,偶尔疾驰的汽车仿佛要撕破这夜的寂静。这时,环卫工人已经上岗工作了。记者体验的工作区域从解放路水厂大十字向东一直到平阳广场。从事环卫工作已经19年的马仓珍是解放路清扫组组长,她介绍,每天凌晨3时30分便开始清扫,直至中午1时许才下班,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接近11个小时。天亮之前的任务是把马路打扫干净。
在记者的再三央求下,马师傅递来一把扫帚。昏黄的路灯下,虽然双眼依然朦胧,但记者手持扫帚的影子随着自己脚步的前后挪动而忽长忽短,却让人感到从未有过的真实。
扫马路是个技术活
接过大扫帚,记者的体验也算正式开始了。以前一直觉得环卫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但此时才明白扫大街并非那么简单。拿起长达近3米的扫帚,记者竟然不知该如何挥舞,一会横握、一会竖握,左右手轮流倒换,但都感觉握起来那么别扭。
“扫帚如果不绑长棍,人就得弯腰扫地,那腰肯定受不了。”看出记者对3米长扫帚的疑惑,马仓珍一边给记者解惑,一边向记者强调着扫地的技术要领,“上身尽量保持挺直,挥动胳膊和扫帚,腿脚不要动。”原来,握扫帚的姿势、身体的倾斜度、用力的方向等各方面都有“门道”,记者这才知道,原来环卫工作也需要专业操作。
还别说,在马师傅等“专家”的指导下,记者也渐渐熟悉了套路,扫起来也算有模有有样了。
而,也就在记者窃喜的同时,额头上开始有汗珠渗了出来,手掌、肩膀、腰等几个部位隐约有阵阵阵痛传来。“停下来歇歇。”环卫师傅们关切的话语,让记者久久欣慰,并加快了清扫的脚步。
安全缺乏保障
考虑到记者第一次扫马路,马仓珍给记者安排的任务是将路侧石下的垃圾、树叶扫成一堆儿,然后统一装入垃圾车。
“扫地的同时,要多观察道路交通情况,注意自身安全。”张洪顺和他的妻子安粉花一直提醒记者注意过往车辆。记者观察发现,由于此时街上车辆较少,很多司机都将车开得飞快。5时30分许,解放路上的红绿灯亮了,本以为多了一份保障,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很多车辆仿佛并不避讳红灯,加着油门扬长而去,惊出记者一身冷汗。
罗巧云说,很多时候刚刚打扫完,就有市民乱扔。当阻止这种不文明行为时,常常常受到冷眼和威胁,如果不小心碰到了行人,可能换来咒骂甚至拳脚相加。
刚扫完又见垃圾
清晨6时,古城平阳的天空开始泛白,路灯也相继灭了。此时,开始有阵阵微风掠过,刚刚扫成堆的树叶在风的吹拂下,犹如调皮的孩子,向四面八方散去,环卫工人们则赶紧拿来簸箕收集,然后装入垃圾箱。
6时20分,清扫任务完成,整洁的平阳广场开始迎接清晨的朝阳。一公里多的距离,10名环卫工人竟然扫了近3个小时。返回的途中,路上已经可以见到许多上学的孩子,没吃完的饼子、面包连同塑料袋被随手扔到地上。看到他们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记者将扫帚斜靠在肩上,双手叉腰准备唠叨、谴责,却看见马仓珍她们已经大步流星过去将垃圾捡了起来。
回到局里,将扫帚、簸箕、垃圾车归置好,时钟已经指向了7时。
“到附近买两个饼子,吃完后开始捡拾路上的垃圾。”高同保告诉记者,由于每个月的工资不高,价廉物美的饼子是大家公认的理想早餐,而吃过两个饼子后,她们要在工贸、明金市场、三中巷口等繁华路口、地段捡拾市民随手丢弃的垃圾,一直支撑到1时许下班。
一路上,记者仿佛已经成为了环卫工人中的一员,扛着扫帚,拭去额头的汗水,重新审视整洁的大街,享受着过往市民诧异、赞许的眼神,疲劳、疼痛转眼烟消云散,,成就顿时油然而生。
■数字环卫365
作为一线环卫工人,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年当中的365天他们都得上班,无论寒暑,不管刮风下雨。
100、1100、450万、500我市现有一线环卫工人1100余人人负责全市100多条主次干道、450余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任务和500吨垃圾的清运工作。
体验·感悟
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是他们默默默守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当扫帚上沾着垃圾的酸臭味、清扫着流着脏水的垃圾时,我真正意识到,一句苦或累并不能代表环卫工人的全部生活;当我的衣服也被汗水打湿时,我真正意识到这份工作的辛劳;当我真正走近她们,才找到一个清晰准确的答案,此时我才恍然大悟,那种感情恰是久违的感动。
【责任编辑: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