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危险离你仅一步之遥

2011-11-05 10:1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孤舟难远航——安全教育需加力

市区居民沈海霞的女儿在实验小学读四年级,她家离学校走路只需10多分钟,途经一个十字路口。沈海霞说:“女儿上学后,每次上学和回家都是我和她爸爸负责接送。孩子年龄太小了,对于交通安全知识也仅限于‘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过马路左右看’的概念,如今市区车辆太多,孩子又爱打闹玩耍,不接送真不放心。”
其实,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2月27日,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要求学校认真贯彻执行。《纲要》中明确指出:“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和“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被归类为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模块的首项教学内容。“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被归类为初中生公共安全教育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模块的首项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交通安全行为现状,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学导处主任靳刚说:“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计划内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具体的课时和课程设置,每个学期也会有目的地组织一些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但是学校安全教育仍是以老师灌输为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而在活动中学生们遇到的情况往往比现实社会中遇到的情况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活动中规范有序,融入到社会中却杂乱无章’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换一种方式解释:学生做同一道题,在学校回答的是老师的答案,在社会回答的是自己的答案。所以,让学生认识到行为规范的重要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154名参与记者调查的中学生问卷数据显示:认为在学校接受过交通安全教育的143名;在家庭接受过交通安全教育的100名;在社会接受过交通安全教育的40名,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不足。其中,参与过交通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83人,参与占比不足54%,结果差强人意。

薄志则弱行——意识行为需养成


出租车司机靳泉萍大姐说:“开了近10年的出租车,越开越胆小,现在是能不过学校就不过。在马路上,孩子可不管你,他要是想过马路转身就往马路对面冲。他们也不是不懂交通规则,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太差,而且越大的孩子越不像话。”
同样是出租车司机的刘云龙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说:“学生还是比较遵守交通规则的,你想啊,学生只能在上学、放学时在马路上窜,年轻的他们对于未经历过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总会做一些尝试,甚至做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我还见过踩滑板过马路的呢。”
在调查中,记者听到的有埋怨、有体谅、有不解……其实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为了少走几步路,放着好好的斑马线不走,偏要翻栏杆、横穿马路;为了赶几秒钟时间,置交通安全法规于不顾,故意闯红灯、逆向行驶……凡此种种,无不是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表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宣传科副科长王文涛说:“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需要一步一步做起。告诉小学生过马路要先看左后看右;告诉中学生骑车转弯需减速慢行,这些道理虽小但不能省,因为对学生交通安全行为的教育是交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是保障他们人身安全的关键。”王文涛说,目前,在教育部门的合作下,经常性地开展交警进校园讲解交通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道路环境等,都是提高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

10月18日晚,记者在体育北街看到:路边停靠的一辆皮卡车上,7个十来岁的孩子在车上跳上跳下,街道上不时有汽车经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嬉笑打闹的热情,记者上前劝告他们,车上玩很危险。一位名叫轩轩的小女孩说:“叔叔,不怕,汽车没开不会跑。”
目前,学校要建设符合公共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学校建设的环境并不等同实际生活,就像轩轩认为的那样“汽车行驶中有危险,停下就没有危险了”。为了找寻答案,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尧都区好老师心理教育中心特约专家郝秀琴,她说:“学生群体之所以出现交通意识淡薄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外因内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够完全自觉而认真地遵守交通规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稳定的‘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在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既缺乏强有力的关于交规方面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也没有对实际危害性有足够的了解与深刻的体会;相反的,受到的更多的是‘违反交规也不会怎样’的心理暗示。从这个角度说,学生目前交通意识淡薄的状况,其实是客观条件下的产物,我们担忧,但还得理解,还要付出耐心。”
如何改变孩子的局限性认识,郝秀琴认为,一方面要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强正面引导与教育。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做什么事情就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和保证),还会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另一方面要尽量淡化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与暗示。尽管不可能马上改变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违规现象,但一定要加强学生对此种现象的正确认识,一定要努力使学生坚守心灵的圣洁,保持对“是非”的清醒。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