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高秀云 李晓琳)一缕阳光,能让小草感受温暖;一片绿叶,能唤醒整个春天。87岁的解黎明,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位平平凡凡的离退休干部,用她13年的至善至爱,用她近半的离休费用,无私地资助了150名贫困学生、33户贫困家庭,用大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那一年,家里特别困难,孩子连学费也交不起,解老的500元钱,解除了孩子的燃眉之急。”2月22日上午,来自尧都区县底乡城隍村的贾云珍女士,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解黎明老人的家。她要感谢老人无私的捐助,是解老帮孩子改变了命运。贾云珍的姑娘常雪如今已幼师毕业留在北京工作,为了表达心意,常雪精心制作了一个连心结寄给老人,并在信中写道:“解奶奶,是您让我知道了这世上善人很多,我会将您的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解黎明老人的捐资助学源于北京知青程玮。
1998年,程玮放弃北京优越生活,来到大宁县,用自筹的20万元搞扶贫开发。解黎明与老伴儿寇志清得知后,深受感动。老两口凑足了1万元,专程送到程玮手中。1万元,不仅给了程玮强大的精神动力,也让19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校园。从那以后,这位离休12年、当时已年届74岁的老共产党员,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捐资助学中。
“每年党的生日这天,我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这份爱心将会延续至我俩离开人世。”这是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儿写下的第一份承诺书;2006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这一年,解黎明写下了她人生的第二份承诺,将每年为小学生的资助变为贫困大学生,捐助金额上升到1万元;2011年,她再次向党组织郑重承诺:除了每年向贫困大学生捐助1万元以外,每年再拿出1万元捐助贫困家庭。从2000元到2万元,从贫困学生到贫困家庭,以生命为限的三份承诺,承载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贫困百姓的无尽牵挂,即使在解老痛失老伴的人生低谷之际;即使在身体不适、刚做完手术的病床之上,她仍然不忘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送到那些最需要的人手中。
对他人,解黎明慷慨施爱,对自己却“斤斤计较”。为了省出更多的钱帮助别人,在她家中,“缺胳膊少腿”的锅碗瓢盆很常见,一只多处掉瓷的“84年产”的搪瓷牙缸仍在使用;发黄的塑料果盘上沾满了“缝缝补补”的胶带纸;一沓子用钢夹箍得整整齐齐的记录本,翻过来,每一页都是药品说明书……老人不但自己生活简朴,还要求儿孙们勤俭持家,孩子不时兴的衣服,她下命令一件也不许扔,全部拿回来让她扶贫用。老人说,生活中节约一点儿对我们没什么影响,但每一笔善款都可能帮一个家庭渡过一个难关,帮一个孩子改变命运。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