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的亲情守侯

2012-08-03 11:0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位善良而又纯朴的妈妈相继患了精神病及子宫癌晚期,但是,全家人对她不离不弃,先后在临汾市多个医院检查、治疗。她患病期间,丈夫不离左右,儿女侍奉床前,尤为人称道的是,她的三个儿女中,有两个是抱养的,这份温暖的亲情与守候,这份对爱的尊重与回报,令人动容。
善良妻子 身患重病
家住乡宁县双鹤乡石邱村的刘宝兰今年54岁,1977年和邻村的许银管结了婚。婚后6年,刘宝兰一直没生下一儿半女,试过很多治疗方法也无济于事。随后,许银管在自己的弟弟家抱养了女儿许慧云,从此,婶婶变成了妈妈。刘宝兰很疼这个女儿,从来不让她受一点点委屈,去哪里都是把女儿背在身上,不舍得让女儿走路受累。
1990年,许银管夫妻又在邻村抱养了儿子许艳云。刘宝兰对儿子也特别亲,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1993年,许艳云不慎从窑顶上摔了下来。许银管连夜把儿子送到了临汾卫校附属医院,经诊断,儿子的3根肋骨扎到肺里,急需手术。刘宝兰得知这一情况后,到村里挨家挨户借钱。借到1000元钱后,顾不上吃饭,坐公交车赶到了临汾。到医院后被告知1000元钱不够,她又赶紧坐最后一班车返回村里继续筹钱。
当晚,刘宝兰赶到邻村找欠丈夫打工钱的包工头家讨要工资,可包工头以暂时没钱为由搪塞。为了给儿子治病,刘宝兰舍弃尊严,给包工头跪下恳求,狠心的包工头摔门而去。她只能含泪回到家中,因急火攻心昏了过去。醒来后,刘宝兰忍痛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变卖了,揣着卖牛得来的钱匆忙赶回医院,及时补交了儿子的手术费。儿子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刘宝兰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儿子康复出院了,而她却显得更加憔悴了。
岂料祸不单行,病灾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贫穷的家庭。1994年,刘宝兰和儿子先后得了胆囊炎和肺炎,同时住进了乡镇卫生院。雪上加霜的是儿子不幸被输错了液,刘宝兰知道后,顾不上自己的病痛跑到抢救室探望儿子,所幸抢救及时,儿子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件事对刘宝兰打击很大,她的精神受到了很大创伤,此后的日子里变得沉默寡言,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有时独自默默地念叨着什么。
两年后,刘宝兰奇迹般生下一个大胖小子,给这个饱经苦难的家带来了欢乐。可是,这样的幸福却十分短暂,1997年的一天,许银管忽然发现妻子的精神好像不太正常,便带着她去医院检查。经医生确诊,刘宝兰不幸患了精神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出院回家后不久,一天,刘宝兰在给孩子们做布鞋时,突如其来的炸雷声惊吓到她,顿时,她面色苍白,嘴里不停地叫喊,让孩子们赶快躲起来。
质朴丈夫 不离不弃
此后,刘宝兰的精神病发作得更加频繁。许银管四处借钱带妻子去襄汾县赵曲精神病医院,治疗了四五个月,病情暂时稳定,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只能出院回家调养。一天,许银管下地干活回来,见刘宝兰插门把自己和小儿子关在屋里,无论怎么叫都不开门。她告诉丈夫有人会伤害儿子,许银管只能强行破门而入,进去后看到刘宝兰披头散发,一手搂着儿子,一手挥着菜刀,不让任何人靠近。整整三个月,刘宝兰一直把儿子带在身边,不让任何人接近。
许银管没有办法,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把刘宝兰送到了临汾市尧庙精神病医院。治疗期间,刘宝兰敏感多疑,不相信任何人,总觉得别人会害她,从不配合服用医生开的药。许银管每次都像哄孩子一样,变着法子让妻子服药,并定时亲手给她理发,而且每天帮妻子洗脸洗脚,把刘宝兰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家庭贫困,治疗一段时间后,许银管不得不让妻子出了院。出院后,许银管无法出去打工,一直精心照料着妻子,使她不再受到任何惊吓。
但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因家里没有经济来源,许银管不得不外出打工。自从许银管外出打工后,刘宝兰变得一言不发,每天只是发呆或在院子里转圈,到现在几乎不开口说话了。
直到女儿即将远嫁他乡时,许银管才从外地回到家中。2012年4月19日,许银管在扫床时发现,刘宝兰身子底下有一滩血,吓坏了的他急忙给女儿打电话。恰逢女儿正在临汾照顾因病住院的生父,闻此讯息,次日早晨,许慧云赶回家里。看到母亲面色苍白,床上和衣服上到处是血块,许慧云和父亲许银管急忙打了一辆出租车将母亲送到医院。还没下车,刘宝兰已经不省人事,许银管急忙背起妻子艰难地走进医院。经过诊断,刘宝兰已是子宫癌晚期,并且扩散到淋巴系统。医生说发现的太晚,已经不能手术了,即便做手术,刘宝兰麻醉这关也过不了,因为她不能和任何人交流,医生建议回家保守治疗。
医生的话如晴天霹雳,许慧云不禁失声痛哭。同情刘宝兰境遇的医生见状告诉许银管,明天会有太原的专家过来,可以听听专家的建议再做决定。第二天,专家看了以后说可以做,不过各项手术费用很高,后期化疗也需要很多钱。许银管说,只要能延长刘宝兰的生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也给苦命的妻子一个生存的机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争取这一线生机。
远在无锡打工的大儿子许艳云,在得知母亲做手术之前赶了回来。2012年4月30日,刘宝兰被医护人员推进了手术室。许银管和孩子们一直忐忑不安地站在手术室门外,祈祷刘宝兰可以逃过这一劫。经过三个多小时漫长的等待,手术较成功地结束了。紧接着5月10日开始了第一次化疗,化疗后,刘宝兰开始大把的掉头发,不到一个月,满头的黑发掉光了,身体也明显消瘦了很多。
许银管一夜之间白了头。在一个月的住院期间,许银管和女儿每天都守候在刘宝兰的床头,虽然母亲刘宝兰病得甚至不认得自己的儿女,可她却对药特别敏感,手术后什么药都不吃。许银管想办法将药压成粉末化在奶中,可她喝一口就再也不喝了;吃饭时,也不好好吃,几乎吃一半要掉一半,女儿要跟着收拾;由于伤口疼痛,她直说肚子难受,一双抱来的儿女为了缓解她的痛苦,给她进行按摩。休养了一段时间以后,刘宝兰开始放疗。放疗期间,因为有精神疾病,她极不配合治疗,在许银管的耐心劝导下,才终于完成了放疗,病情有所好转。
刘宝兰从患精神病至今,生活不能自理,脸上再无笑容;而许银管却15年如一日,担当起照顾妻子的重任。好强自尊的他有泪自己咽,有苦自己吃,把大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照顾妻子身上。如今,刘宝兰的一场大病又把许银管推向深渊,但他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为了给这个多难的家庭一份爱的温暖,再苦再难,一直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用尽心力与命运抗争。
抱养儿女 跪乳反哺
1997年,刘宝兰得精神病后,家里经济已十分困难,正读初二的女儿许慧云,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爸爸照顾妈妈和两个弟弟。弟弟三四岁时,母亲的精神病更加严重,常常怀疑饭里有毒,把做好的饭倒掉。有时,一个人跑出去,许慧云拉着弟弟在村里四处找妈妈;甚至刘宝兰会跑到别人家骂人、打人。许慧云姐弟三人守着可怜的疯妈妈,还要常常面对一些村里人嘲笑的眼神和蔑视的神情,只能默默地擦眼泪。“那时,我唯一的安慰,就是当我妈安静时依偎在她的身边,去感受那份妈妈怀抱的温暖。”
面对妈妈空洞的眼神和个别亲戚的冷漠,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情,2002年,许慧云远嫁千里之外的江苏。可是,因为放不下妈妈,许慧云结婚后一直在当地生活,前两年才不得不跟随丈夫回到江苏。
“两个弟弟很早就十分懂事,经常主动帮我照顾妈妈。大弟念到高中也辍了学,不到18岁就到江苏无锡打工挣钱贴补家用。他离乡背井,有时甚至打两份工,为了省钱,一年基本不回家,自己省吃俭用,在外五年多,几乎从没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总是穿我哥哥和丈夫的旧衣服,微薄的工资几乎全部寄回了家里。弟弟心中渴望一份母爱,尽管我妈已多年神志不清,认不出亲人,但他每天总要抽时间与妈妈通电话,每次总是十分耐心地和妈妈说话,疯妈妈的一句含含糊糊的回话都会让弟弟十分开心。”许慧云特别理解弟弟的苦楚。
今年,刘宝兰查出患有癌症后,家里捉襟见肘,已拿不出钱来为她治病,为此,女儿许慧云想方设法,尽自已所能。听说献血者的家人生病后用血优惠,为了给母亲手术用血节省一点费用,她找到献血点献了血。
刘宝兰手术后,每天的费用压得这个贫困的家庭喘不过气来,一家人仍咬牙坚持。白天,许慧云和爸爸轮流看护着妈妈,空闲时,她还做一份钟点工;晚上,她到夜市上摆摊,为母亲赚取一点医疗费。虽然这样做很累、很辛苦,但想到能给家庭减轻些压力,再苦再难她也挺了下来。
刘宝兰化疗期间,治疗费用已经难以维持,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许慧云得到一份在医院做临时护工的工作。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尽心尽力,白天干满12个小时后,晚上再回到妈妈的病房,和爸爸一起精心照料化疗后反应强烈的妈妈,一天睡不足五六个小时的觉,有时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对母爱温暖的渴望是支撑许慧云的最大动力。有一天晚上,当她服侍妈妈睡下后,疲倦地在床边打盹,突然间,她感到一双手在头上轻抚,那双手很轻、很柔,她猛得清醒过来,是妈妈在抚摩自己的头!十多年了,从妈妈发病后,母爱的温暖似乎是那样遥远,那一刻,许慧云百感交集,不禁满脸泪水。只为这份母爱,她觉得再多苦难自己也能承受。“我已经三个多月没有见到儿子了,他总是打电话哭着问我是不是不要他了,我心里也很难受,可还是打算等我妈再做完这两个疗程的化疗,彻底治好后再回江苏。”
据许慧云说,她和大弟弟两个人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许银管夫妇抱养的,并且与亲生父母有来往,但是,身处这样困窘的家庭中,姐弟二人都没有想过舍弃这个“疯妈妈”,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她说:“我的父母是最疼爱孩子的父母,和我们特别亲,我们不能忘了这份亲情。”
后记:因为常年给刘宝兰治病,且她身边不能离开人,许家已经欠下巨额的外债,按照医院的治疗方案,她至少还需要进行两期化疗,但因费用问题,连当下最基本的治疗都无法维持。虽然“新农合”能报销一部分,但是报销的钱远远不够还债。目前,经过化疗,刘宝兰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全家人的心中充满希望,可是,经济上的困顿,又让他们忧心如焚。
帮帮许家人吧!一点微薄之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份明媚的阳光,就是一份温暖的希望;一份仁爱之心,就能给刘宝兰多一线生存的希望,就能给这个平凡却处在贫困、苦难中的家庭一个莫大的帮助,就能让他们感受到人间难得的温暖,就能给予他们和病魔与苦难抗争的勇气。一份给予,拯救的将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拯救的将是一个慈悲的母亲,拯救的将是一个期盼幸福的家庭……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