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手机依赖症”

2014-07-11 08:44: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句网络流行语正是当下“手机时代”的真实写照。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通讯工具,初衷本是为了方便人们联系沟通,但随着手机普及率的快速提高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有些人对这种便利的过分依赖却演变为一种现代化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

出门忘记带手机就感觉心神不宁,无法安心工作;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别人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看看自己的手机;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着急充电;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寻找手机,睡觉也不会关机,上厕所也要带手机;手机无法连接网络就会产生焦虑感,甚至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手机依赖症”困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具有“手机依赖症”倾向的人群以上班族和学生为主。这类人群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手机上刷微博、购物、玩微信,他们都是“忠实粉丝”。他们一边享受着高科技带给他们的新奇体验,另一方面也被手机“捆绑”。

无言的同学聚会

“如果聚会都变成这样,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成女士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成女士所说的聚会是时隔五年后大学同学的首次聚会,聚会前成女士还特意穿了一件上大学时穿过的裙子,满怀期待的以为这场聚会能够让大家重温一下大学时光。“上大学的时候,大家总有说不完的话,每天晚上我们宿舍都开‘卧谈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总是要聊到很晚才睡。”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工作、结婚、生子,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成女士以为,久别重逢时大家一定会畅谈一番,重温昔日的美好。

的确,聚会一开始气氛很热闹,大家一见面都兴奋地分享着彼此毕业后的经历,但没过多久,气氛就冷却下来:有些同学拍桌上的美食、拍餐厅的环境,然后上传到微博或微信朋友圈,刚把手机放下,没过几分钟就又拿起手机回复别人的评论;还有的同学在网上开微店,所以总是“机不离手”地忙着工作;玩游戏、刷微博……虽然大家坐在同一个饭桌上,但却都低头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偶尔抬头说几句话,还是边看手机边说话,二十几个人的聚会,彼此间的交流还不如不见面时在手机上的交流多。”成女士觉得这样的聚会,已经失去了聚会本来的意义,大家都习惯了在手机上交流,见面反倒觉得生疏了。

生日宴变成“刷屏宴”

前两天,家住市区西关花苑小区的侯大爷过八十大寿,两个孙女专门从上海赶回来给爷爷拜寿,但这个生日侯大爷却过的有点儿郁闷,这都是手机惹的祸。侯大爷儿子在北京工作,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侯大爷本想和儿子好好聊聊,但没说了几句话,儿子就躺沙发上玩手机了,“他还给我也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说上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还有我喜欢下的围棋,但我根本不喜欢这东西,只希望儿子能多和我说说话。”午饭做好后,侯大爷刚要动筷子,却被两个孙女制止了,“爷爷,先让我们拍张照片,咱全家人也来个合影吧!”拍照、修图、上传、添加文字描述、发微博,两个孙女忙活了好一阵才开始吃饭,吃饭期间眼睛却还是不离手机。侯大爷很感慨:“不知道手机有什么好玩的,在我这呆了一下午,却都在不停地玩手机,我就不理解现在这些年轻人了,手机有那么吸引人吗?”

中小学生也受“手机依赖症”

困扰如今,手机也已经在中学生乃至小学生中普及。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的初衷本来是为了方便接送和紧急联络,但手机到了孩子们手中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玩游戏、看小说、登录QQ和个人空间……家住市区向阳华府的贾女士说,自己的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就整天抱着手机玩,对此贾女士表示很无奈。“给他买手机本来是图个方便,没想到现在他连作业都不做的玩手机,吃饭的时候也是吃上几口看一下手机,说他又不听,真让人生气。”贾女士告诉记者,她打算没收儿子的智能手机,把自己之前用过的老式诺基亚给孩子,那个旧手机上面没有上网和玩游戏的功能,这样一来应该能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平时明明知道没有短信或来电,我也会掏出手机看一下。”市区某中学一名刚参加完中考的男生说道。他告诉记者,无论是讨论作业,还是组织聚会、查询问题,大家第一个念头都是马上抓起手机联系同学,或者直接百度搜索答案。如果自己不玩手机游戏,同学们讨论的时候自己就无法参与到话题中,好几天没上网,不了解网络新用语就有可能听不懂同学们的谈话。“像‘人艰不拆’、‘屋里亲故’、‘喜大普奔’这些词语,都是在网络上兴起的,如果我不及时上网,同学们聊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据山西师范大学的张老师介绍,人们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很多年轻人在睡觉前还不停地刷微博、微信聊天、浏览网页,导致一再推迟睡觉时间,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而且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长时间过度使用触屏手机,还会导致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形成所谓的“触屏手”。其实,“手机依赖症”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而产生的心理疾病,手机本该为人所用,成为方便人们生活、密切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但很多人却被手机所“控制”,让它占据了本该是和家人团聚、和友人娱乐休闲的时间。手机似乎让人与人之间离得更近,实则却恰恰相反。那么,为何不让手机“歇一歇”?下班回家或聚会时把手机放在一边,尽情享受不被手机“打扰”的清静时光,节假日可以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郊游、健身、看书等,把自己从手机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毕竟,自己的身心健康、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远比一部冰冷的电子产品更为重要。

编后

手机依赖症”是“病”,得治。

和其他类型的“上瘾”相比,手机上瘾的纠正更为容易些,人是否被手机“奴役”,关键要看自控能力的强弱决定。中小学生自控较差,家长在给孩子配备手机时一定要三思,确实需要的,也要加强监管。

“手机依赖症”不可怕,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书、多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移开。如果有空余时间,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它。(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刘静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