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鸟、打打太极拳、领着孙儿散散步,颐养天年,成为众多老年人的选择。而在翼城县南梁镇西张村,却有一位闲不住的热心肠老人,13年来,他围着村里转了6000多里,义务送信件、报纸等10万余件,成了村里不穿制服的邮递员,他就是67岁的魏信义。
家里成了邮政代办所
老魏送报还得从10多年前说起。2000年的一天,老魏到村委会办公室取报,看到村委会办公桌上凌乱地堆放着一些报纸、信件,上面散落了一层灰尘。老魏翻了半天也没找到自己的报纸。随后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得知当时村里送报的老师傅病倒了,报纸积压了一大堆。“报纸如果不及时送到读者手中,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为此,老人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免费为村民送报、送信。当即,魏信义就拿起办公桌上的报纸、信件,一一送到村民家中。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魏信义让邮递员把全村的报刊、信件都直接送到他家,由他负责村民报纸、信件的投送。这一送就是13年,如今老人还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为村民义务送报。
10多年前,通讯设施不发达,村里还有很多人通过书信与外界联系,魏信义就购买了一些信封和邮票,免费为村民寄信。出于对老人的信任,当时还有很多村民让魏信义帮忙办理存款业务,“那时候,我家就是一个邮政代办所,各种信件、报刊、包裹都会送到家里;现在通讯发达了,信件基本上没有了,差不多都是报纸、刊物,偶尔也会有一些包裹需要帮村民送。”回想起以往的那段岁月,魏信义老人脸上洋溢出幸福满足的笑容。
报纸一定要送到家
13年来坚持义务送报,魏信义也摸索出了一套送报“秘籍”。农忙时节中午或晚上抽空送,在外打工的村民晚上送,农闲时节和下雨下雪天及时送。对此,魏信义解释道,农忙时节大家都忙着干农活,早上一早就下地干活,这个时候送报村民一般不会在家,就要等到中午或晚上大家吃饭时送报纸;村里一些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早上一早就去上班,等到晚上回家时再送报纸;农闲时节和下雨下雪天,村民一般不会下地干活,这个时候正好是村民看报的好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把报纸送过去,等忙了就又没时间看报了,所以下雨下雪天更要坚持送报。
“报纸如果不看的话,就失去它的价值了,老百姓也就花冤枉钱了。”因为送报纸,老魏差点把命都搭上。2004年7月份的一天,老魏在送报途中感到头有点晕,他想着为村民送完报纸后再回家休息,没想到在送报纸的途中就晕倒了,幸好被村民及时发现送回了家,后经诊断是脑出血。在医院昏迷了4天的老魏醒来第一件事就问老伴“报纸都送到家了吗?”病情好转后,老魏又坚持为村民义务送报,每次送报时,他都会提醒村民关注一些重要时政新闻,一些好的致富信息,他甚至会做上标记,每到一户农家都一一相告。
老魏这种坚持义务送报的精神感动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身体允许爱心继续
尽管已是67岁高龄,但言谈举止中,老人的健谈、清晰的思维,让人丝毫感觉不出一点老态。
说起这十多年的坚持,魏信义感觉很值,国家大事先了解、锻炼了身体、还联系了群众。“通过这些年送报纸,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锻炼了身体,你看我身体多硬朗啊,跟村民关系都很融洽。”魏信义拍拍胸脯乐呵呵地说。
村里也有人说他太傻了,劝他不如好好在家安享晚年。对此,魏信义却笑着说:“能够及时地把党的政策、方针传递到群众中去,为大伙儿提供更好的致富信息,我觉得我跑得有价值。”“村民每天都能看到报纸,及时了解时事政治,自己在家也没多少事,给大伙送报送信,方便大家,愉悦身心,我觉得很快乐;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我就一直坚持为村民送报、送信,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魏信义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乐观。
在魏信义家客厅的墙壁上挂着这样的四句话,“助人为乐、奉献是乐、为善最乐、知足常乐”,这正是魏信义信守的格言,也是他做事的原则,13年来,老魏递到大家手里的是一份报纸、一封信,大家收到的却是老魏暖了千家万户的心。
魏信义,一个人,一辆单车,他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十几载的送报传递爱心,而这爱心还在持续着……
通讯员 李成健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