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县文城乡南村,远远便见到一座别致的建筑,那就是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郭红子的新居。每逢领导慰问,村民看望,郭老总是在夸:“这是在县委爱心集结活动的倡导下,刘宏达经理给我盖起来的。”
刘宏达,吉县宏达电器城的总经理。他1989年开始创业,占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办起了吉县宏达电器维修部,由于他勤奋努力,诚信经营,到如今发展成为2100多平方米、资产总值达1000余万元、吸纳员工18人的宏达电器城,成为海信、长虹、松下等著名家电品牌的总经销商,规模不断扩大。20余年的艰苦打拼,不仅使他在业界遥遥领先,而且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和良好的信誉。他的头衔也让许多人羡慕。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及团委的表彰奖励,获得“最佳民营企业”、“信得过单位”、“十大优秀青年兴业领头人”等荣誉称号,曾任临汾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县五届政协委员、六届政协常委,现任吉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刘宏达深知“做生意、先做人、再做事”的理念。他要求工作人员先要踏踏实实做人。他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的工余学习、工作切磋、工程管理、创建目标之中,劝勉团队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以德立信、以德立业、以德立世”,认真践行“爱岗、创业、开拓、振兴”的企业精神。同时,他还非常重视职工诚信精神的培养。他组织职工参加“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专题培训,认真学习领会《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使公司职工普遍树立了依法经营、诚信经商的理念。他说:“自古以来,晋商就以诚信立业,创造辉煌。”他积极配合工商、质监、城建、消防等部门工作,严格查治假冒伪劣产品,杜绝以次充好,保障商品质量,让群众满意、消费者放心。通过实施这一系列制度措施,为企业营造了诚信有序的市场交易秩序和交易环境。在提升服务质量中,他从强化项目管理入手,全面实行技术质量责任制,形成了项目质量管理的立体网络。一方面,他要求工作人员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技术服务客户;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整体谋划,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质量的控制上,刘宏达坚持做到“五不准”:不按照设计不准施工;不按照规程规范不准施工;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准施工;没有质量保证措施或措施未落实到位不准施工;质量责任不明确不准施工,保障了高质量的服务水平。
在吉县宏达家电城以守合同、重信用著称。他说:“企业的诚实守信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合同行为,企业不仅通过合同维护合法权益,而且依靠合同树立形象。”他把履行合同作为公司一件大事来抓。设置了专管合同的部门,建立了经济合同台账档案,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每一份合同的签订都有着严格的程序。签订前要认真审查内容,全面分析其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分析双方的履约能力,主动与签订方协商,考虑各方细节,力争把问题想在前头,从源头上杜绝无效合同。履行合同过程中,刘宏达严格做到按合同要求履约践诺。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与客户真诚交流、积极协作。建立用户意见反馈单制度,及时掌握用户意见和建议、纠正自己不足之处。科学的制度和真诚的态度,保证了合同履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都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在承接急、难、新、重的任务时,他总是身先士卒,日夜轮班突击。对于施工的总体策划和部署,刘宏达都是首先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节奏和进度;具体操作上,则是加强技术与劳动力的管理,做好各部分、各工种的协调调度及工序衔接,“以天保周、以周保月”。几年来,企业的合同履约率都达到100%。
刘宏达富不忘本,饮水思源,大爱无疆。企业逐渐壮大,事业步入正轨,刘宏达想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积极献爱心、做贡献,为家乡公益事业出钱出力。文城乡老红军身体残疾,无儿无女,他听说后,当即拿出近10万元,为老人家盖了新房,解决了老人的住房问题,暖了老人的心。他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常常寻找机会回报社会,多次举办“宏达杯”乒乓球、唢呐等文体赛事,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和吉县救灾助困等行动中,他们都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特别是去年他们积极响应县委开展“爱心集结活动”和统战部、工商联开展的“新晋商万企联万户感恩活动”号召,向当地“三老”(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开展帮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企业的爱心。
作为刘宏达帮扶对象的吉县柏山寺乡老党员冯青泉,一年来每逢节日,不管刮风下雨刘宏达都亲自带上面粉、油、食品和慰问金去慰问。他不仅对老人生活上关照,还帮助老党员子女发展特色产业,帮他们致富。他还不时上门聆听老党员的工作历程和教诲,回顾他们的光荣事迹。
文城乡80岁老党员郭红子,是建国前老党员,参加过解放大西北和抗美援朝战争,因战负伤,一生无儿无女,孤苦一人,生活极其困难,本来这位老党员是另一个企业家的帮扶对象,由于该企业经营受阻,这位老党员的困难得不到彻底解决。刘宏达在县统战部和工商联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把这一老党员也纳入自己的帮扶对象之中。他多次深入该老党员家中了解情况,得知这位老党员住的还是危房,决定从解决住房条件入手尽快改善老党员的生活条件。联系当地乡政府、村委会为老人批了地基,又联系当地建筑队为老人建房。他个人出资7万余元为老人建了一套70余平方米的新住房,用新式装修材料装饰一新,并搭建了彩钢顶,修建了欧式铁艺围墙和大门,配套齐全,老人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激动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通讯员 陈敬和)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