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王小庚)随着转型跨越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市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效显著,由国家环保部主办的《中国环境报》,于2012年12月31日以《知耻后勇绝地反击》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我市近年来痛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从“污染之都”到绿色发展的转变。
这篇通讯分“痛定思痛,壮士断腕”、“不要带血的GDP”、“创模为先锋,群众为基础”三个部分,比较全面介绍了我市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大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狠抓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倾力打造美丽新临汾的拼搏历程。
报道指出,曾经的临汾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煤焦铁,加之高速增长过程中忽视了保护环境,环境日益恶化,曾被国外环保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地区”之一,一度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面对群众埋怨、媒体曝光和严峻的环境形势,历届市委、市政府知耻后勇,变滑坡为爬坡、变压力为动力,明确提出宁可减少GDP,减少财政收入,也要坚决完成关闭和达标治理任务,绝不要“带血的GDP”。先后组织实施了工业污染源达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五大工程。同时,全市共投入1亿多元,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备239台(套),其中废水96台(套)、废气143台(套),重点企业全部实现在线监控。“十一五”期间,临汾市累计取缔“土小”企业1056家,淘汰关闭746家有一定规模的落后污染企业及设施。全市焦化企业由2005年的118家减少到43家,钢铁企业由203家减少到36家。相应的,从2006年至2011年,市区综合污染指数从4.18下降到1.698;二级以上天数从202天增加到339天;从2009年起,全市17个县(市、区)城区空气质量全部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汾河临汾段化学需氧量、氨氮出境浓度比入境浓度分别下降44.3%和41.%,已由过去的黑水河变为了景观河。汾河临汾城区段已从昔日的臭水沟变为临汾人民的“会客厅”。在汾河岸边,“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汾河新景,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11年12月,临汾市通过山西省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彻底摘掉了环境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跨入全省环保模范城市行列,实现了从“世界污染之都”向环保模范城市的历史跨越。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