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关于“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园”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多。虽然多数学校一直采取“抵制”和“封杀”的态度,但是作为硬性《校规》的学校仍寥寥无几。在“堵”与“疏”之间,老师、学生、家长也认为——
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
阅读提示:2010年11月9日济南市章丘七中学生校内使用手机被罚停课回家,引发学生家长投诉。
2011年5月6日杭州求是高级中学一名学生在上课时用手机登录人人网,不仅被老师当场没收手机,还被“逼供”交出人人网的账号、密码,登录网站,查看是否还有其他学生在上课时间到人人网上“闲逛”。
2011年11月19日,广西平南师范高中因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开除二十多人。
2013年5月8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一所复读学校,选择将没收的学生手机用铁锤砸毁,并设立“手机尸体展示台”展示。学校此举在坊间引发热议,校方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不过也有教育专家和家长认为,学校和家长不应对学生带手机过多限制。
为此5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版也刊发了《砸手机砸不出好教育》一文。
那么,我市市区中小学校对待“学生带手机入校”事件又是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呢?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多名老师、家长、学生、教育界人士、心理咨询师。
手机为满足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需要营运而生,它让距离不再遥远、让通讯更为便捷,但是孩子们使用手机主要做些什么事情呢?他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他们经常联系是父母,还是“他”与“她”?他们是在用手机,还是在玩手机?他们是在课堂听讲,还是在网络畅游……一连串的疑问,困住了家长、困住了老师,甚至困住了孩子们自己。
学生3种现象
高中普遍存在 初中少有携带 小学“初露头角”
5月15日至22日,记者走访了临汾一中、三中、五中、六中,同盛中学、精华中学、平阳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校,在与老师和学生交谈中发现:高中学生配有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初中学生携带手机者大多是住校生,原本认为小学生不会在校园使用手机,实际上却让记者撞个正着,而且还不止一名学生。
目前,我市市区学校“校讯通”已基本达到全覆盖,除了有紧急情况联系老师和家长以外,他们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目的是什么?
尽管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严禁手机带入校园有些“小题大做”。只要正确时间、正确场地使用手机,不影响正常学习应该允许。但是,在路过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体育操场时,无一例外地都能发现,一些学生躺在床上、捧着饭碗、蹲在篮球架下,读小说、看视频、听音乐、上网络、打游戏,甚至记者走到身边都未能发现。
“手机是方便人们沟通的工具,也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只要不上课玩耍,不耽误学习,完全可以带入学校,而且科学技术的发明就是为了实用,而不是搁置,比如查阅单词、搜索资料,只要不耽误学习,仅仅与老师、家长取得联系,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应该可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二学生如是说。
当然,孩子们说的话,他们未必都能做到,那些摆在班主任桌子上,躺在抽屉里的学生手机印证了这一点,而这些手机都是在上课时、或者就寝时,老师从因太投入而未察觉“危险”的学生手中没收的,它们正等待学生家长前来认领。
老师2方派别
一禁到底的“严禁派” 化堵为疏的“疏导派”
“严禁学生带手机入校。”成为市区中小学校不成文的规定已是众所周知,大多数接受采访的老师都表示,曾在开学班会上向学生“严重声明”。
但是,学生们带手机入校的行为又为什么“屡禁不止”呢?老师煞费口舌地劝导又为何被学生置若罔闻呢?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学导处主任靳刚说:“如今,手机已经融入生活,其便于携带,功能强大的特点已经成为民众皆知的娱乐媒体,孩子们天性爱玩更是趋之若鹜,在没有严格禁止的校规下,单凭老师倡导,实难做到人人自觉。”
对于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理由,靳刚无奈摇摇头,他说:“理由千万或许都是真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无数孩子痴迷手机游戏,沉醉网络、荒废学业,我希望当‘禁’则‘禁’,而且一‘禁’到底。”
如同靳刚的观点一样,作为“严禁派”之一的山西师大实验中学教师杨正华也说:“手机只是一个通讯工具,它可以给人提供便捷服务,其本身不存在好与坏之争。在自控力强的学生面前,家长老师都放心;在自控力差的孩子面前,家长老师都忧心,但作为老师绝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如果有可能,希望国家开发学生专用手机,比如具备通讯、复读、字典等学业有关的功能,否则,必须严禁入校。”
相对“严禁派”来说,持“化堵为疏”意见的临汾一中高中老师史王进和临汾五中高中老师马艳峤属于“疏导派”。史王进说:“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单靠禁是禁不住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老师是让孩子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向导,那么,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也是老师的一项工作。”
马艳峤表示,针对这一情况,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导与适当的约束,简单粗暴的禁止很容易刺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3类立场
放任自流 有所顾忌 严防死守
如果说,老师关心学生学业是职责所在,那么,家长心切孩子成长就是爱的本能。有许多家长一面极力赞同学校的“三令五申”,另一方面又架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即便是在这种惆怅、纠结、矛盾的心态下,家长们仍然坚守着三个“预警等级”:放任自由、有所顾忌、严防死守。
尧都区居民孙银英的女儿是一名高一学生,平时住校就读,半个月才回家一次。住校时,女儿提出了购买手机的要求,孙银英一口答应了下来。
孙银英说:“女儿的手机平时都放在寝室里,有些老师甚至不知道她有手机,平时也不拿出来用,就是在情绪低落,或者遇到心结,才会向我倾诉。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不认为使用手机能给她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自从上了高中,儿子就没让我省心,老师因为他上课玩手机已经通知了我几次。”45岁的张楠提起儿子上课玩手机游戏就头痛。他说:“买手机的时候,儿子说是为了和家里联系方便,但自从买下手机之后,我给他打5次电话能接1次都难,只要有空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教训过多少回都听不进去,去年期末考试退后一百多名,我一狠心把他的手机摔碎了。”
即便张楠若此“严防死守”,儿子还是把零花钱攒了起来买了部手机,不过没多久又被老师没收了。张楠告诉记者:“高考结束以前,我和妻子再不会给儿子零花钱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像孙女士一样省心的家长少之又少,像张先生一样费心的家长也为数不多,大多数家长既希望孩子们能如愿以偿得到手机,又担忧孩子们玩物丧志沉迷于此不能自拔,但他们更寄希望于学校能出台有效的管理办法。
专家3个观点
环境影响 心态失衡 法律顾忌
曾经,“网瘾”使得家长们、老师们焦头烂额,如今,“网瘾”已经被列入“精神病”的范畴。那么“手机控”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教育问题和家长烦恼?这个课题已经摆在了 学校、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面前。
“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界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市教育局副县级督学张锁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张锁定从事教育教学指导、评价、监督工作已经多年,对于全市学校基本情况都有一定了解。他说:“中小学校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极度缩影,它不具备社会功能,却深受其影响。别说是孩子,就是成人手机控还少吗?”
张锁定表示,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应该分类看待: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身体发育期、习惯养成期,建议完全禁止手机入校,甚至老师在校园内玩手机游戏也应该禁止;初中阶段,学生们对于是非好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具备完全的自立能力,建议校方与家长加强沟通,严格监管。高中阶段,学生们进入青春期,强行的禁止对于一些“叛逆”的孩子适得其反,应该注重正确引导。
针对少数学生迷恋手机甚至成瘾的问题,全国首批青少年抗挫力训练师、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志愿者、教育硕士窦跃武认为,个体一旦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当青少年个体使用手机的各类功能后,由于体验到手机虚拟社交、音影娱乐、网络游戏等所带来的社交、求知、休闲放松及隶属认同等需求的满足,而产生愉悦快感,并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情感回报”机制促使他们再次重复使用行为,直至自我沉迷,所以家长和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
“如今,老师们处于对法律和舆论的顾忌,在管教学生上显得畏首畏尾。对于上课使用手机的学生,只要不扰乱课堂秩序,很少会有老师再进行严辞批评,这无形中也纵容了孩子们的坏习惯。”山西尧之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白如是说。
(记者 王伟 陈华 贾佳)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