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北京来人“要听听先人的故事”,几位“六必居”后人分别从大阳镇、县底镇等地赶到客人们下榻的唐尧酒店。由于此行中“六必居”集团的中层领导陈杰等人曾于2007年来过,大家并不陌生,宾主相见,相谈甚欢,之后同往杜村。
参加座谈会的有尧都区、尧庙镇的领导及曾经在“六必居”工作过十多年、现在唯一在世的技师邢政家,六必居”最后一位私方经理贺永昌的儿子贺麦来及女婿于树义、六必居”员工之子张德华、赵氏三兄弟的后人赵喜等人,大家济济一堂畅所欲言。
提及过往和父亲,今年70多岁高龄的张德华还是泪湿衣襟:虽然7岁时父亲就离世了,但我一直记得他对我说过的六必居教导徒弟的规矩,为人不要眼小皮薄,不要胆大妄为,干活要谨慎细心,从政几十年,我一直谨记这个教导,不仅没有违法乱纪,连违反程序的事都没有做过。”张德华激动地把他收藏的一本《晋商文化全览·临汾卷》赠送给了“六必居”集团董事长杜吉信,其中有关于“六必居”的内容,因为此书存量不多,十分珍贵。
“虽然小时候家世不错,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吃饭不能剩一粒米。”六必居不用‘三爷’,即少爷、姑爷和舅爷,怕他们仗势欺人,不好管理……”
听了大家的发言,六必居”集团董事长杜吉信就此次来临汾表达了三个层面的感受:作为大槐树的后裔,满足了游子归乡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寻访尧祖,领略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山西人的骄傲和自豪;亲临考证‘六必居’先人赵氏祖籍所在地,追寻‘六必居’的历史、畅聊老字号的未来,心情非常激动。”
座谈会上,杜吉信还向大家介绍了“六必居”的现状,他表示,六必居”的发展历经了风雨辉煌的五百多年,现在的“六必居”人,将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传承创新,使“六必居”在未来百年、千年的发展中实现“传统而又现代、经典而又时尚”的目标,把“六必居”做成安全食品的代名词。杜吉信代表“六必居”集团,将精心整理过的《六必居根账》宣纸版的复制品及《六必居大栅栏起源店的改扩建》赠给了张德华先生。
宋家基祖籍临汾,现居北京,其祖上在“六必居”工作过,所以他对“六必居”也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更多的人了解了临汾尧庙杜村赵氏三兄弟不仅是“六必居”酱菜的研制宗师,还是红星二锅头酿制生产的宗师,一个城市中两家不同领域的知名老字号竟然出自同宗,出自同一个村庄、同一家人,这在中外商界都实属罕见,这是我们临汾的骄傲,只有通过弘扬展示,才能使公众了解其中的奥秘。我建议,打造一个老字号一条街或者一个非遗村或者一个博物馆,将移民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等结合起来,营造氛围,向大家集中展示临汾的深厚文化、弘扬晋商优秀的经营理念及名优特产品,发展当地经济。红星博物馆馆长张育民也表达了相似的愿望。
尧都区的领导十分诚恳地希望,京、尧两地今后能加强联系,经常得到老字号企业的指导,继承、挖掘尧都本地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特色突出、质量上乘、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市场营销,深度培育尧都品牌,让老字号在故乡焕发出独特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