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两件折扣服装,结账时却少找了我一元钱,原因竟是结算系统自动将零头四舍五入了。”近日,家住教授花苑的王女士在购物时遭遇被“差钱”。
消费遭遇“潜规则”
王女士途经鼓楼东大街某品牌男装店时,看到“全场五折”时不由眼前一亮,立即冲进去精挑细选了两件原价249元的短袖T恤。她兴冲冲地拿去结账时却傻了眼:249元加249元后再乘以0.5应该等于249元,为什么要收我250元?”“我们这儿不论一起买几件,都是单件打折后再相加。
249元乘以0.5是124.5元,四舍五入后是125元,两件不就是250元。”该店收银员展示了另一套算法,并表示结算系统就是这样设置的,遇到零头会自动四舍五入。
如此算来,少找的一元钱竟被电脑系统给“吞”了,王女士顿时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
“四舍五入”成常态记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调查,发现不少商家为了省事,擅自将顾客消费的零头“四舍五入”,不找零”已经成了一种“潜规则”。
在青狮北街某品牌女装店内,记者随手翻开一条裙子的吊牌,原价是299元,若四折后应该是119.6元,导购提供的价格却是120元。商场、超市、专卖店和网吧使用的结算系统,大多都是按照四舍五入的找零方式设定的。”该店收银员解释,我们店过去也会找零钱,但经常去银行换取大量零钱太麻烦,而且有的顾客也不在乎,一看找几毛钱就不要了。”“现在许多商品的价格都精确到‘分’,经过四舍五入之后,商家就顺理成章地不用给顾客找零了。也有一些商家会把等价的糖果,强塞给顾客当找零,也不管顾客是否需要。”在平阳广场某手机卖场工作的海云感到无奈。
顾客享有选择权
对于商家“不找零”的做法,有人觉得为几毛钱去较真也不值得,而且装在身上也容易丢,找不找都无所谓。也有人认为这是商家在变相“揩油”,积少成多,也能占到不少消费者的便宜。
“买衣服、食品,经常遇到零头被‘入’了,但遇到‘舍’的几率却不高。”家庭主妇畅女士不满地说,不管零头多少,那也是钱,毛毛钱在买菜时也能派上用场,商家凭啥说‘入’就‘入’了?”“是否找零,应该遵循消费者的意愿。”安律师表示,在相互自愿的前提下采用“四舍五入”结算方式,一方舍弃自己的微小利益,并不算侵权。但是,商家不征求顾客意见,强制对方接受“四舍五入”的结果,属于一种单方行为,没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记者李静 实习生 周云瑞 张艳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