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老了,没有子女嘘寒问暖,没有儿孙萦绕膝前,甚至没有人跟你聊聊天,只是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这样的晚年,你怕吗?
儿孙绕膝,几世同堂,这华夏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可如今,不要说相隔两地,就算是在同一个城市,子女和父母恐怕也不是常常能够见面。为什么不能常常见面呢?子女们总是有各种理由,工作忙、应酬多……看望父母的“任务”只好“靠边儿站”了。有些赡养人认为,只要多给父母钱、满足父母吃穿用就是孝顺,然而,单纯的物质赡养却并不是父母最想要的,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才是最重要的。
已经是古稀之年的杨大爷,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外地,女儿一个月才回来看他和老伴儿一次,自从去年小外孙升到初二,学习压力大了,女儿为了照顾外孙,有时两个月才回来一次,过个周末就赶回去了。而杨大爷的小儿子在建筑单位,常年工作在外地,“孩子们都不能陪伴在身边,感觉很寂寞。”杨大爷说:“儿女每次回来都带很多补品、新衣服,还给钱,但我们并不缺这些,只是希望他们能多陪陪我们。”“我知道孩子们忙,忙工作、忙学习,实在没有空忙乎我们老两口。”杨大爷落寞地说。其实,像杨大爷这样的空巢老人,并不是一个个例,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和杨大爷的差不多,精神赡养对于老年人来说,甚至比物质赡养更为重要,精神赡养不到位可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市民时先生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几天前,他回村里办事,夜里出门遛弯儿,看到一户老人家里点着蜡烛,别人家却都有电,原来,这是一户留守老人家庭,家里电线出了问题,半个多月来都是点蜡烛,好心的时先生知道这一情况后帮助老人修好了线路,时先生说:“灯亮了,心也亮了。”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宝贝,什么事都以子女为先,如今父母老了,他们也需要子女把他们当宝贝一样好好呵护。对于“精神赡养”,市民姜女士这样告诉记者:“人老了,就变得像小孩儿一样,需要人哄,现在爸妈老了,如果我们做子女的不能常回家看看,他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孤独。”为了让母亲晚年生活过得舒心,姜女士把母亲接到了家里居住,母亲喜欢看戏,姜女士还专门在母亲的卧室按了新电视,常常陪母亲看戏,“老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孝敬老人不仅是让他们吃好、穿好,更要让他们心情好。父母老了,能孝顺他们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倒数的,千万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后悔。” 本报记者 白洁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