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2013-07-30 08:30: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而如今,这种传统早已被打破。“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是很多“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时间一长,老人们的心理变得空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就感到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就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乔爱萍。

“子女承欢膝下本来是老人愉快感的来源,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直接导致老人觉得孤独,时间长了会变得心情压抑、烦闷。”乔爱萍接着说,“我之前就接诊过一位女士,因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感到空虚,无所事事,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乔爱萍认为关键是老人要老有所为。老人也要培养兴趣爱好,如种花种草、养鸟等;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选择唱歌、跳舞等活动,多和其他老人聊天,在集体中找到自己新的归宿感和成就感;老年人还可以尝试学些新东西,如上老年大学、上网,多了解这个社会,这样和子女也有共同的话题,和其他老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有谈资。让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要老有所乐,心灵上就会更加快乐与充沛。此外,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让子女及时了解自己的心情,而且争取发挥余热,有时间可以帮子女照顾孙子孙女,这都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更健康。

“儿子在珠海工作、生活,老伴又去世的早,心里感觉空荡荡的。”正在学插花的李女士说,由于儿子不在身边,在退休后的一段时间里,李女士的内心也曾苦闷过,后来与朋友每晚在小区里唱歌、跳舞,有时间学学书法、插插花儿。“我觉得现在充实很多,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精神上也不再空虚和寂寞了。”很多子女认为赡养老人只要让老人吃穿不忧、居有所住就可以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方面——心理健康。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缺乏精神慰藉,对老人来讲是一种严重的伤害,而亲情抚慰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杨文婷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