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越来越密切地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新的“烦恼”也随之浮出水面——如何处理被更换淘汰的“电子垃圾”?卖掉值不了几个钱,扔掉确实有些可惜,攒在家里也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怎样才能给这些废旧电子产品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成为让许多人不知所措的难题。
“卖之无利 弃之可惜”? 作为智能手机“发烧友”,市民高先生手头有好几个不再使用的手机,性能算得上完好,只是由于更新换代,便一直被主人束之高阁。前些天,高先生打算把它们全部卖掉,可去手机回收市场一打听,才知道每部旧手机最多只能卖几十元块钱。“当时买的时候每部都是两三千,现在加起来能卖两三百。”纠结许久,高先生打消了低价处理的念头,把手机又拿了回来。“留在家里让孩子玩都比卖掉划算。”说起这档事,高先生还是有些忿忿不平。
与高先生类似,家住市区向阳路的小周最近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酷爱“追剧”的他,只用了区区数年,便已经攒下了从VCD、DVD到CVD等各式各样的影碟机,前段时间要搬家,妻子一古脑儿地将这些淘汰下来的机器全部卖给了收废品的,“总共卖了100多块,还不够买一套正版光碟。”小周向记者抱怨,“没办法,放在家里实在太占地方。处理掉,眼不见心不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普通家庭的日用消费品,电子产品换代速度称得上日新月异。我们的城市,究竟每年会产生多少废旧电子产品?确切的数字虽然难以获悉,但一定可以用“数量庞大”加以形容。
回收利用 简单粗放 在我市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支专门回收废旧电子产品的“马路游击队”。来自河南周口的老李便是其中一员,见到他时,老李的车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电子垃圾。“这行做久了,就会慢慢摸索出一些赚钱门道。”老李告诉记者,收回了废旧电子产品,一般都要处理一番,“用工具进行简单拆解。将零件分类聚集后再出售。这样能买个好价钱。”
在老李的暂住地记者见识了所谓的“处理”,不大的空间里横七竖八地堆满了老李自认为“有用”的零件,而那些没用的部分则被弄得支离破碎。“这些东西怎么办?”“这些没用了,一会儿扔到垃圾堆里去。”老李满不在乎地对记者说。
通过采访记者获悉,除了将有用的零配件拆解下来后再次出售,“从业者”们还会将部分电子垃圾中的废旧电路板统一发往外地提炼。这种受利益驱使的粗放式拆解对于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并不彻底。
全民关注 破解难题 “电子垃圾像一个隐形杀手,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薛教授向记者介绍,废旧手机、电脑、冰箱等电子垃圾的内部零件中含有铅、镍、镉、汞等有毒物质。“拿手机来说,它的电池和电路板上含有的砷、铅、汞、锌等重金属,如果掩埋,会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如果运送到焚化场焚烧,焚烧手机产生的气体很容易使人中毒,严重时甚至可能会致癌。”
“回收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相关引导工作。”薛教授告诉记者,“首先,应该加快立法,建立专业的回收机构。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分类、销毁、循环使用等方面予以规范。再就是加强宣传,动员群众参与回收工作。让普通人能够认识到电子垃圾的危害。”薛教授向记者表示,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破解电子垃圾处理这一社会性难题。
记者 邱睿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