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服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临近高校开学,一些准大学生忙着拉购物清单,置办入学“行头”。各项开支日趋高涨,成为一项不菲的家庭支出,让家长们瘪了钱包,无奈留下一声叹息。
新生引爆购物热潮
一年一度的“开学经济”日趋火爆,各大商场、数码商城、品牌专卖店等随处可见家长带着孩子采购的身影。“现在的孩子上大学,进店直接点名要名牌手机,价格基本都在4500元以上,最次的也会选个2000元以上的智能机。”平阳广场附近的某手机店导购表示,学生已成为近期的消费主力,中高端热门机型十分受宠,消费持续上升。
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在一些准大学生眼中,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是不可或缺的入学“标配”。几位结伴逛街的女孩已喜获“大丰收”,双手提满了购物袋。其中一位女孩道出她们的心声:上大学是件人生大事,必须以新面貌来迎接新生活。以前上高中总是穿校服,周末的打扮也太过土气,衣服需要大量换新,电子产品也要赶上潮流。不然,同学都拿着好手机,自己拿一杂牌的,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家长倾囊叫苦不迭
为了“人前显贵”,一些大学生频频提出高消费要求,却不顾家长是否有能力埋单。“女儿学的播音主持,每年的学费是15000元,还需额外支付服装和化妆品的费用。如果再算上固定的生活费和交通费,这一大笔开支,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了。”家住平阳北街卧牛小区的张女士感叹道,这两天买手机、电脑、皮箱、衣服、机票等物件,已经花了近30000元,大学还没去就已经上不起了。”
开学季渐成“烧钱季”,学生们抱着“战利品”一个个眉开眼笑,家长们掏空了钱包,纷纷叫苦不迭。就职于某通信公司的江先生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我家儿子虽然没指名要什么,但开口就是20000元,说他考上了大学,家长理应给他入学奖励金,由他自由支配。”
入学消费适可而止
如今,新生开学的排场,足以堪称奢华,一些工薪家庭无奈“被富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范楷认为: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纳水平很高,更容易采纳。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一味地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有过强的购物欲望,但是却不符合自身的经济能力,只是为了无休止地相互攀比。有些大学生错把这些畸形的消费习惯,当成较高的生活质量的标志以及幸福生活的象征,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偏差,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读大学不是拼消费、比名牌,购物应该量力而行。范楷建议:大学生在入学前,应合理规划、实用为本,根据需求和实用程度来决定是否购买,使个人的消费标准与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家长和校方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理性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不要盲目地从众,跟随他人的消费而消费。”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