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高铁”时代的来临,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国际名校大学生皮划艇比赛”的举办也让我们的家乡华丽丽地登上了国际大舞台;这些变化,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肯定着我们在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
时代在进步,环境在改善,文明的细节也在与时俱进。但无论任何时代,文明习惯均源于内心的修养,植根于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无需提醒的自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践行文明新风,在举手投足中完善自我,使彼此都成为文明习惯的共享者。本报记者兵分五路试图通过还原诸多的生活细节,和您一起感受这些或温馨或讨人嫌的行为带给我们的五味杂陈。
策划人 亢亚莉
降低音量 减轻噪音
现代城市生活除了带给人很多便利外,还带来不少污染,噪声污染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街上喧嚣的汽车喇叭声、商店门口的吆喝声、建筑工地的机械操作声、广场上跳舞人群的音响声……密集的居住地让噪音无可避免,但也让人学会关心他人。
“作为身处闹市区的医院,很多时候被各种噪音打扰,每天经过的汽车、行人嘈杂的声音,最主要的是那些商业噪音,服装店门口的音响不间断的音乐声,让周边的住户都感觉很吵,更何况是我们这里住院的病人,希望商户们能够考虑居民的感受,尽量降低音量。”临汾心脑医院的院长杨振业说。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市民对于城市噪音既反感又无奈,在广场周边居住的市民表示,如果不练就“两耳不问窗外事”的功力,恐怕得夜夜失眠了。“我家在平阳广场附近的一个小区居住,嘈杂的音乐声已经成了我每天的起床‘闹铃’,即便是休息日也不得不遭遇‘被起床’。”上班族王燕说。
噪音无处不在,而很多人也在努力降低这种“无形”的暴力对其他人的伤害。家住秦蜀路福利巷的邓锋说,他家正在装修,为了不影响邻居,他做了很多“降噪”工作。“不能因为装修,影响到邻居的正常生活,好的环境是要靠大家一起维护的,降低噪音也一样。”邓锋说。
噪音会对人们的听力造成损伤,不仅仅诱发多种疾病,而且会对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干扰,爱护环境,建设大美临汾,降低噪音污染,让我们的城市“悦耳动听”,势在必行。记者潘华玲
耐心等候 遵守交规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词——中国式过马路,甚至有网友调侃称,这种过马路与红绿灯无关,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走了。近日,记者在市区多条主干道发现,随着市民素质的提高和交通部门的大力宣传,市民遵守红绿灯的意识增强了。
在五一路与秦蜀路交叉路口、由南向北的非机动车候车处,十几名骑着电动车的市民正停靠路边等候,在长达60秒的红灯时间里,几乎没有市民因下雨而急着闯红灯,就连无任何雨具的市民也在耐心等待。
在贡院街十字路口,记者看到显示屏上飘着“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乱闯红灯”的标示。“以前我也会闯红灯,尤其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但是现在不会了。”正在等绿灯的市民李女士说,现在很多十字路口都安装了电子屏,每天都在反复播放一些遵守交通安全的警示语,我再也不好意思闯红灯了。”记者在采访中留意到,在市区一些主干道,直行或转弯时机动车基本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偶有一些行人和骑电动车的人在左、右转向时比较混乱。“本来想着等绿灯了再走,看到有人过去了,我也就跟着走了……”一位闯红灯的市民不好意思地说。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市民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在平阳南街执勤的一名交警说,工作几年了,他觉得变化最大的是,规劝和制止闯红灯行为时,被市民骂得次数变少了。
公交车司机张师傅说,每次过十字路口时他都非常小心,尤其是在学校附近,不过这一两年,乱穿路口的市民少了很多!”记者亢亚莉实习生黄欣欣
以身作则 爱护环境
大美临汾我的家,环境优美靠大家。近几年,随着临汾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大刀阔斧”的环境治理,一副副美不胜收的“家乡新画卷”展现在市民眼前。而作为城市的主人,我们当用怎样的实际行动让家园更美,让环境更好?日前,记者走上街头,分享着普通市民的“环保心得”。
小学老师以身作则带动学生
“工资再高不算高,环保意识要提高;青山绿水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它……”说起爱护环境这一话题,市区某小学的语文老师张丽脱口而出。
作为学生的第一表率,老师的一言一行无疑起到了榜样作用。对于张丽来说,每天陪伴自己的除了厚厚的备课本之外,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塑料袋。
“无论是在教室、校园还是居住的小区,只要看见果皮纸屑,只需一个弯腰,就能将其收入袋中,其实,爱护环境就这么简单。”张丽欣慰地说,在自己的带动下,班里的学生们也都纷纷加入到了“环保行动队”的行列中来,大家时刻备着一个小小塑料袋,它收纳的不仅仅是一个果皮、一沓纸屑,更是一份孩子们“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退休职工爱我家园老有所为
55岁的王林,住在解放东路输电工区家属院,用她的话说,爱护环境不算难,一份报纸一把铲。
和许多喜欢宠物的市民一样,王林也是个十足的“宠物控”,除了整天忙于工作的儿女们,小狗“虎虎”便是她最亲近的“家人”了。每天遛弯时,虎虎”的“便便”问题是王林必须做好的“功课”。
“一份废旧的报纸,一把小铲子,就是每日出门遛狗必带的‘神器’。前头狗狗‘痛快’完,我就立马拿出工具来,该搓的搓,该包的包,绝不给小区的优美环境‘抹黑’。”王林感慨地说,现在养狗的人越来越多,但能够真正做到“爱护环境,文明养狗”的却还是少数。爱护环境与饲养宠物其实并不冲突,只要大家多一份环保意识,多一个弯腰、拾起的动作,我们的家园就能更加美好。
全职太太:拒绝污染从我做起
“我们是城市清洁工,热爱城市爱卫生……”和每一个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一样,家住府西家园的刘玲每每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会告诉孩子们——爱护环境,爱我家乡。
35岁的刘玲是一位全职太太,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照顾两个孩子就成了她的重任。除了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外,有没有做一件爱护环境的事情,也成了孩子们每日必须接受“考核”的内容。
“记得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去夜市上吃饭,看到人们酒足饭饱后,地上一堆堆的‘白色污染’,就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我的心情就特别不好。当即,从车里拿出一个大塑料袋,招呼着孩子们一起把脚下的东西收拾起来。”刘玲说,正是那次的一个“举动”,孩子们就将她视为“榜样”。现在,一翻开他们的书包,都会发现一个小袋子,孩子们戏称这是“爱心袋”,是为美丽临汾献上的一份爱心。记者成华
当好向导 笑脸迎客
对外地游客来说,一份记忆当地的名片,也许就是一张热情的笑脸,一座特色的景观,一次满意的沟通。
大学毕业一年的胡媛媛是太原人,高铁通车后,她大学的临汾室友兼闺蜜力邀她来临汾玩。一下车,虽然阳光火爆,但朋友的热情洋溢其间。坐上出租车,司机得知胡媛媛是专程来临汾旅游后,更是热情地介绍起临汾的景点来。路过汾河公园时,胡媛媛惊叹:真是丝毫不逊太原的汾河公园,美好的旅程要开始喽!我要去吃地方特色、观壶口瀑布……”在朋友的陪伴下,一路欢声笑语。
30多岁的雷晓荣是西安人,与家人结束了三天的临汾之旅,来到高铁站准备返程。以前只听说这里是尧王故里,亲自来一趟后,发现这里的历史文化非常鲜活。前天,到达临汾西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原本担心会被黑车‘宰’,但没想到仍有公交车等候最后一班乘客,这样的服务真贴心,点赞!”雷晓荣说,锣鼓大桥的美观造型,汾河公园内装饰亮丽的游船画舫,彩虹桥的缤纷色彩都让人记忆犹新。”同时,市区内公厕造型独特,这是游览其他城市没有见过的景象,非常有地方特色。
提及刚开通运行一月有余的高铁,雷晓荣表示,配套设施不太完善,出站路口有些混乱,他初来乍到并不清楚往哪个方向走,不过,有路人热情地帮他指路。“有一位市民,在公交车上当起了我们的向导,每到一处都会耐心讲解,加深了我对临汾历史、文化的了解。”记者杜臻
文明排队 井然有序
在日常生活中,排队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医院就诊要排队,银行办事要排队,车站买票要排队、站点乘车要排队,排队等候的事情发生在每个角落,可不守秩序、不文明的插队现象同样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
市民张慧说,在医院和售票厅排队是她最头疼的事情,经常遇到插队的人。很多人不自觉,给大家造成困扰,每次我看见都会提醒插队的人要遵守秩序,因为我对这种行为很反感,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文明排队。”张女士说,这样的行为容易引发恶性循环,有的市民看见别人插队,自己也会去插队。
在某装饰公司上班的张栋说,每天他上班或者出行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据他讲述,以前公交车一来,市民会一窝蜂地围上去,你拥我挤,十分壮观。如今,公交站点悄悄发生了改变。公交车换了新面貌,座位也多了,给老人、孩子、孕妇等弱势群体让座的事情屡见不鲜,基本上坐公交车不会像以前一样挤了,这样的乘坐环境很是舒适,希望能保持下去。”排队候车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是文明乘车迈出的第一步。
“我们老人出门,很不方便,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像上下车很多热心人都会扶,每次上车都会让座,在超市找不见的东西就有人帮我找,结账时年轻人都会让我先结,看起来是小事,都会让人感到暖心,我也会教育我的孙子懂得排队,懂得礼让。”71岁的王奶奶说。记者梁娟
责任编辑:付基恒